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正史上是什么样的-卫青死后汉武帝真的灭了卫家吗 (正史上是什么生肖)

还不知道,卫青死后汉武帝真的灭了卫氏家族吗?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提问者大概没读过,史记,和,汉书,,更没读懂汉武帝,跟着人云亦云,正史白纸黑字写在那里,汉武帝只杀...

admin
总有人说卫青一死,汉武帝就把卫家给灭了,这话听着挺唬人,但要是翻开《史记》《汉书》,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提问的人估计没仔细看过正史,汉武帝确实杀了卫青的长子卫伉,但卫家其他人活得挺好,后来还成了河东的大族,三国那个卫瓘,就是卫家的后人。 以我对汉武帝的了解,他跟卫青之间根本没半点隔阂,反倒是一直在使劲捧卫氏家族。这可不是他偏爱谁,跟他自己的政治理想有很大关系。 这篇文章我就聊三个问题:汉武帝和卫青、卫家到底啥关系?为啥有人会觉得汉武帝在清洗卫家?汉武帝的政治理想和卫氏集团有啥联系? 先说汉武帝和卫青、卫家的关系。卫青靠姐姐卫子夫的关系,进了建章宫,那时候他才十三四岁吧?八年之后,他第一次带兵打仗,汉军分四路出击,就卫青一路敢孤军深入,打到了匈奴祭天的圣地龙城,抓了七百多俘虏,其他三路要么无功而返,要么被打得惨败。龙城这一战,卫青直接封神,成了耀眼的新星。后来十一年里,他打了六次仗,没输过,尤其是漠北那仗,把匈奴赶得十几年不敢南下。 卫青是第一个让汉军学会长途奔袭的将军,彻底改变了过去死守城池的打法,匈奴人引以为傲的机动优势,在他这儿也没了。说他是历史上最厉害的将军之一,一点不夸张。 卫青本来是个骑奴,能有后来的风光,全靠汉武帝赏识提拔。说句不好听的,卫青简直就是汉武帝一手“打造”出来的作品。对国家来说,他们是君臣;对个人来说,他们还是亲戚。那传得神乎其神的“灭族”,到底咋回事呢? 这事发生在征和元年(前91年),有个叫“阳陵大侠”的人告发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通奸,还跟丞相公孙贺他们搞巫蛊诅咒皇帝。公孙贺是卫子夫和卫青的姐夫,公孙敬声是他儿子,阳石公主有人说是卫子夫生的。案子查下来,卫青的长子卫伉和诸邑公主也被卷进去了,最后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卫伉全被杀了。至于他们为啥要诅咒皇帝?史书没说,成谜了。 注意,卫家在这案子里就死了卫伉一个,卫青另外两个儿子卫不疑、卫登,还有卫伉的儿子都没事。卫登的后人,在汉宣帝、汉成帝、汉平帝时候都当过官、封过爵,哪像“灭族”的样子? 卫伉在被杀前,已经两次被夺爵了。一次是元鼎元年(前116年),罪名是“矫制不害”(伪造圣旨但没造成坏结果);另一次是太初三年(前102年),罪名是“阑入宫”(没带符节就进宫)。第一次夺爵发生在漠北大战后三年,第二次在卫青死后四年。这是不是汉武帝在打压卫家?我觉得不是,至少没证据。首先卫伉三次犯的事都有记录,其次汉武帝时期夺爵很常见,光“酎金事件”一次就剥夺了106个人的爵位,卫伉被抓现行,一点都不冤。 卫伉第一次被夺爵的第二年,汉武帝还主持了卫青和平阳公主的婚礼,这明显是在抬高卫家的身价。有人说卫青在漠北大战前被汉武帝“冷藏”了四年,说是故意疏远。可史书没这么写,我觉得可能是卫青身体不行了,后人瞎猜。 反正《史记》《汉书》里,我没看出汉武帝有疏远、打压卫青和卫家的意思。 那为啥后人会觉得汉武帝在清洗卫家呢?多半是文学作品和《资治通鉴》的“锅”。司马光觉得汉武帝末年的巫蛊案是冤案,为了让故事合理,他就“推测”:汉武帝对太子刘据(卫子夫生的)不满意,想换太子,所以先打压卫氏集团。 这说法挺多人信,也把史书里没写的地方“补”圆了,但仔细琢磨就漏洞百出。《汉书》《史记》里找不到汉武帝对太子不满的记载,也没见他做啥易储的准备。事实上,汉武帝临终选幼子刘弗陵,是太子死后没办法的决定。 其实卫青虽然是大将军,但他的出身和品行,决定了所谓的“卫氏集团”根本名不副实,更不可能威胁皇权。恰恰相反,我觉得汉武帝一直在想办法捧卫家的势力,那些说他打压卫氏的人,根本没看懂他的政治理想。 汉武帝一辈子干了不少开创性的事,说白了就一句话:给后世立个模板,让大汉千秋万代。这个模板分两部分:对外打服四夷,对内保证皇帝独揽大权。 他为啥不惜代价灭匈奴?就是为了彻底解决外部威胁,这个好理解。内政就复杂多了,我觉得他大概做了这几件事:第一,地方用郡县管事,让诸侯王当“监工”,形成皇帝直接领导的垂直管理体系;第二,中央用内朝架空外朝,皇帝自己拍板,外朝去执行,再搞个独立于外朝、归皇帝管的监察、司法机构盯着外朝;第三,国家主导力量用儒家思想培养士族,坚决打压权贵冒头。 第三条特别重要。汉武帝知道,皇权稳固得靠政治势力拥护,但势力太大了又会反过来威胁皇权,所以他的策略是“拉一派打一派”,扶植弱的,打压强的。比如刘姓诸侯王,他把他们定位成“花瓶”,好看不中用,只能给皇帝打小报告,不许插手政务,不能有自己的势力。朝里的大臣,他喜欢用出身低贱的,比如主父偃、张汤、桑弘羊这些人。这些人靠皇帝显贵,对皇帝忠诚,又知道汉武帝讨厌权贵,不敢搞自己的小团体,要么当“孤臣”,要么被过河拆桥。 卫青也是这类人。他地位高,但出身低,被士族看不起,整个卫家都这样。卫青又低调,不养门客,很少掺和朝政,这些正是汉武帝看重的。在汉武帝的布局里,卫氏集团不是太强,而是太弱。他担心的不是卫家妨碍皇权,是自己死后,卫家能不能保住太子刘据。 基于这个担心,汉武帝一直在捧卫青。卫青死后第三年,他硬让公孙贺当了丞相。对霍去病的提拔,对霍光、霍嬗的培养,都是这个目的。可卫家运气不好,卫青、霍去病死得太早,公孙贺能力不行,晚一辈的又太堕落。所以汉武帝想要的“卫氏集团”,其实从来没真正形成过。 所以,别再信“汉武帝灭了卫家”这种瞎扯了,谁要是有不同意见,尽管拿正史来聊。

总有人说卫青一死,汉武帝就把卫家给灭了,这话听着挺唬人,但要是翻开《史记》《汉书》,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提问的人估计没仔细看过正史,汉武帝确实杀了卫青的长子卫伉,但卫家其他人活得挺好,后来还成了河东的大族,三国那个卫瓘,就是卫家的后人。

以我对汉武帝的了解,他跟卫青之间根本没半点隔阂,反倒是一直在使劲捧卫氏家族。这可不是他偏爱谁,跟他自己的政治理想有很大关系。

这篇文章我就聊三个问题:汉武帝和卫青、卫家到底啥关系?为啥有人会觉得汉武帝在清洗卫家?汉武帝的政治理想和卫氏集团有啥联系?

先说汉武帝和卫青、卫家的关系。卫青靠姐姐卫子夫的关系,进了建章宫,那时候他才十三四岁吧?八年之后,他第一次带兵打仗,汉军分四路出击,就卫青一路敢孤军深入,打到了匈奴祭天的圣地龙城,抓了七百多俘虏,其他三路要么无功而返,要么被打得惨败。龙城这一战,卫青直接封神,成了耀眼的新星。后来十一年里,他打了六次仗,没输过,尤其是漠北那仗,把匈奴赶得十几年不敢南下。

卫青是第一个让汉军学会长途奔袭的将军,彻底改变了过去死守城池的打法,匈奴人引以为傲的机动优势,在他这儿也没了。说他是历史上最厉害的将军之一,一点不夸张。

正史上是什么样的-卫青死后汉武帝真的灭了卫家吗 (正史上是什么生肖)(图1)

卫青本来是个骑奴,能有后来的风光,全靠汉武帝赏识提拔。说句不好听的,卫青简直就是汉武帝一手“打造”出来的作品。对国家来说,他们是君臣;对个人来说,他们还是亲戚。那传得神乎其神的“灭族”,到底咋回事呢?

这事发生在征和元年(前91年),有个叫“阳陵大侠”的人告发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通奸,还跟丞相公孙贺他们搞巫蛊诅咒皇帝。公孙贺是卫子夫和卫青的姐夫,公孙敬声是他儿子,阳石公主有人说是卫子夫生的。案子查下来,卫青的长子卫伉和诸邑公主也被卷进去了,最后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卫伉全被杀了。至于他们为啥要诅咒皇帝?史书没说,成谜了。

注意,卫家在这案子里就死了卫伉一个,卫青另外两个儿子卫不疑、卫登,还有卫伉的儿子都没事。卫登的后人,在汉宣帝、汉成帝、汉平帝时候都当过官、封过爵,哪像“灭族”的样子?

卫伉在被杀前,已经两次被夺爵了。一次是元鼎元年(前116年),罪名是“矫制不害”(伪造圣旨但没造成坏结果);另一次是太初三年(前102年),罪名是“阑入宫”(没带符节就进宫)。第一次夺爵发生在漠北大战后三年,第二次在卫青死后四年。这是不是汉武帝在打压卫家?我觉得不是,至少没证据。首先卫伉三次犯的事都有记录,其次汉武帝时期夺爵很常见,光“酎金事件”一次就剥夺了106个人的爵位,卫伉被抓现行,一点都不冤。

卫伉第一次被夺爵的第二年,汉武帝还主持了卫青和平阳公主的婚礼,这明显是在抬高卫家的身价。有人说卫青在漠北大战前被汉武帝“冷藏”了四年,说是故意疏远。可史书没这么写,我觉得可能是卫青身体不行了,后人瞎猜。

反正《史记》《汉书》里,我没看出汉武帝有疏远、打压卫青和卫家的意思。

正史上是什么样的-卫青死后汉武帝真的灭了卫家吗 (正史上是什么生肖)(图1)

那为啥后人会觉得汉武帝在清洗卫家呢?多半是文学作品和《资治通鉴》的“锅”。司马光觉得汉武帝末年的巫蛊案是冤案,为了让故事合理,他就“推测”:汉武帝对太子刘据(卫子夫生的)不满意,想换太子,所以先打压卫氏集团。

这说法挺多人信,也把史书里没写的地方“补”圆了,但仔细琢磨就漏洞百出。《汉书》《史记》里找不到汉武帝对太子不满的记载,也没见他做啥易储的准备。事实上,汉武帝临终选幼子刘弗陵,是太子死后没办法的决定。

正史上是什么样的-卫青死后汉武帝真的灭了卫家吗 (正史上是什么生肖)(图1)

其实卫青虽然是大将军,但他的出身和品行,决定了所谓的“卫氏集团”根本名不副实,更不可能威胁皇权。恰恰相反,我觉得汉武帝一直在想办法捧卫家的势力,那些说他打压卫氏的人,根本没看懂他的政治理想。

汉武帝一辈子干了不少开创性的事,说白了就一句话:给后世立个模板,让大汉千秋万代。这个模板分两部分:对外打服四夷,对内保证皇帝独揽大权。

他为啥不惜代价灭匈奴?就是为了彻底解决外部威胁,这个好理解。内政就复杂多了,我觉得他大概做了这几件事:第一,地方用郡县管事,让诸侯王当“监工”,形成皇帝直接领导的垂直管理体系;第二,中央用内朝架空外朝,皇帝自己拍板,外朝去执行,再搞个独立于外朝、归皇帝管的监察、司法机构盯着外朝;第三,国家主导力量用儒家思想培养士族,坚决打压权贵冒头。

第三条特别重要。汉武帝知道,皇权稳固得靠政治势力拥护,但势力太大了又会反过来威胁皇权,所以他的策略是“拉一派打一派”,扶植弱的,打压强的。比如刘姓诸侯王,他把他们定位成“花瓶”,好看不中用,只能给皇帝打小报告,不许插手政务,不能有自己的势力。朝里的大臣,他喜欢用出身低贱的,比如主父偃、张汤、桑弘羊这些人。这些人靠皇帝显贵,对皇帝忠诚,又知道汉武帝讨厌权贵,不敢搞自己的小团体,要么当“孤臣”,要么被过河拆桥。

卫青也是这类人。他地位高,但出身低,被士族看不起,整个卫家都这样。卫青又低调,不养门客,很少掺和朝政,这些正是汉武帝看重的。在汉武帝的布局里,卫氏集团不是太强,而是太弱。他担心的不是卫家妨碍皇权,是自己死后,卫家能不能保住太子刘据。

基于这个担心,汉武帝一直在捧卫青。卫青死后第三年,他硬让公孙贺当了丞相。对霍去病的提拔,对霍光、霍嬗的培养,都是这个目的。可卫家运气不好,卫青、霍去病死得太早,公孙贺能力不行,晚一辈的又太堕落。所以汉武帝想要的“卫氏集团”,其实从来没真正形成过。

正史上是什么样的-卫青死后汉武帝真的灭了卫家吗 (正史上是什么生肖)(图1)

所以,别再信“汉武帝灭了卫家”这种瞎扯了,谁要是有不同意见,尽管拿正史来聊。


上一篇: 东方朔能言善辩-汉武帝却不重用他是因为什么 (东方朔能言善辩) 下一篇:诸葛亮又是怎么看的-赵云身为猛将刘备为何不重用 (诸葛亮又是怎样的人)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