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为什么曹操父子两人的行为会截然相反呢? (为什么曹操父亲叫魏王)

为什么曹操父子两人的行为会截然相反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功高震主——迫在眉睫曹操小名,曹吉,,其生母史书已不可考,虽然童年不幸福,但幸运的是后成为三公之首曹嵩的养子,得以混迹于...

admin

为什么曹操父子两人的行为会截然相反呢?

曹操小名“曹吉”,生母史书没记载。童年虽说不上幸福,但后来成了三公之首曹嵩的养子,总算能混进权贵圈子里了。他这人放荡不羁,又有才情,家世和能力都拔尖,名士许劭直接给他贴标签:“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那时候汉朝快不行了,诸侯各自占地,老百姓也跟着闹。汉灵帝死后,外戚董卓独揽大权,曹操带头讨伐董卓,虽然没打赢,但慢慢占了“大义”的名头。后来镇压黄巾军,收降了30万降兵,军事实力一下子就上来了,开始真正带兵打仗。董卓被杀后,曹操听了部下的建议,把汉献帝接过来,搞了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套路。名义上是汉臣,实际上朝政全在他手里攥着。

为什么曹操父子两人的行为会截然相反呢? (为什么曹操父亲叫魏王)(图1)

▲汉献帝

之后他又以皇帝的名义到处打仗,先平定了关东、关中;又一把火烧了敌人的粮仓,在官渡把袁绍的军队打趴下,奠定了北方的基业。后来接管荆州,南下打孙权,虽然被孙权揍得很惨,但也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到建安二十一年,他被封为魏王。

虽然是魏王,但差不多把汉献帝当玩具,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扶个傀儡皇帝,一来能占着“大义”的名分,法理上站得住脚,废了皇帝只会惹麻烦,不管是起兵还是招降都受牵制;二来他兵强马壮,手下名将一堆,有让天下归心的野心。那时候他正当年,又有青云之志,废不废皇帝对他来说没啥额外好处。

曹丕生于187年,那会儿曹操32岁,所以曹丕和孙权是一辈人,妥妥的“权贵子弟”。可曹操一死,曹丕接班,军事上正赶上青黄不接,虽然有曹操打下的底子,但权力难免有点松动,声望也可能往下跌,曹魏的势力不稳是肯定的。再加上刘备、孙权两大对手盯着,不得不防,急需“稳住军心”来解眼前的急。赶紧当上皇帝,告诉手下们跟着他有前途,大家都能跟着沾光,自然就愿意死心塌地跟着他。形势所迫,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事实上曹丕在位的七年,三次打孙权的过程中,他的心腹曹休、曹真、夏侯尚这些人也慢慢接了军权,进一步稳住了自己的位置。

政治上,曹丕接班后,为了缓和和士族的矛盾,改革吏治,把他爹曹操“唯才是举”的荐举制改成了“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就是看家世高低来定官职大小。虽然长远看这玩意儿等于腐蚀朝廷,但短期里,那些既得利益者肯定拥护他。世家门阀、官僚阶层对这位新领导自然更支持。这种“上品没寒门子弟,下品没世家大族”的局面,跟喝毒酒解渴似的,但也正因为这些势力盘根错节,能快速抱团,短期内达成了“统一思想”的效果,也推动了曹丕称帝。

出身这方面,曹操有过“废长立幼”的想法,而且生性多疑,让曹丕平时做事“跟踩在薄冰上似的”。但可能正是因为长期在这种压力下,等到啥都到手了,反而容易报复性地张扬跋扈——能因为借钱的事把曹洪下狱,也能为了巩固地位,杀了自家兄弟。赶紧称帝,说不定也是本性压抑太久的结果。

这么看,曹操本来就是汉朝的实际掌控者,没必要当皇帝来多此一举,还能慢慢积累,逐步发展。曹丕称帝是为了不让权力丢掉,怕控制不住朝堂,加上性格推动下的举动。

为什么曹操父子两人的行为会截然相反呢? (为什么曹操父亲叫魏王)(图1)

徐徐图之——御敌于外

前面说,曹操不用皇帝的身份,也是九州的实际统治者。可曹丕要是篡汉夺位,统治根基就得晃。

而且曹魏阵营里有很多忠于汉朝的臣子,荀彧就是代表人物,要是称帝,就把他们推到了对立面。当时的政治环境里,站到士族对立面就是动摇自己的根基,曹操正用人呢,肯定不会干这种“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时间上,曹操还能慢慢扩大自己的势力,先剪除对手,再收拾孙刘,慢慢来。就算曹操不顾势力受损也要称帝,但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时改不了,当了皇帝也困在北方,大局上根本没用。

等曹丕接班时,名门望族早就摸清他们爷俩的这些政治手段了。曹丕用“禅让”的假戏,让汉献帝主动让位,自己再假意推辞几次。本来该扣上“乱臣贼子”骂名的篡位,结果因为汉献帝的无奈退让,变得“名正言顺”,顺利拿下了四百多年的江山社稷。

这买卖太划算了。只是汉朝皇族权力的终结,用当时最小的社会成本,换来了政权平稳交接的大成果。比起商周换代时的大面积株连,成本少多了。他向世家门阀和天下人表明:他的位置不是靠非法手段拿的,是汉朝皇帝多次让给我的,我不得不接受。虽然这禅让过程是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但符合古代的“仁政”“礼治”原则,维护了汉王室的面子,大大减少了变革阻力。

而且三国战乱打了那么久,“老百姓早就受够了”,有本事的人差不多都出来了,德才兼备的都在朝里。这些人也都希望快点结束天下纷争。曹丕继位后,有司马懿辅佐,虽然身体不好,但也有点“乃父之风”,从他称帝后好几次全国打东吴就能看出来。说白了,曹丕急需完成权力交接,好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天下统一,留下生前身后的名。接班后称帝稳住霸府集团,就不让对手老拿“讨伐权奸”当理由攻击他;成了天子,反对者就成了天下共讨的“反贼”(其他诸侯国就是“不服王化的叛乱者”),直接拿到了最大的“最终解释权”。

文武百官因为称帝得了好处,也会为了自身利益维护新王朝,尽量打击消灭旧王朝的势力(要是旧王朝复辟,这些臣子都得被扣上“反臣”的帽子被清算,家族也得跟着遭殃,他们不得不为了新王朝到处奔走)。

曹丕称帝,能更快断绝汉朝复兴的可能。那些还自欺欺人、心里想着汉室的“忠义之士”,被迫正式站队,一起上了不能回头的“船”,和拥护旧王朝的人划清界限。潜移默化中,“新朝廷”的理念也会浇灭他们心里最后一点“为汉室效力”的念头,几代人之后,子孙后代,谁还记得大汉朝?

如果说曹操称王的体制让世家门阀觉得舒服:国家表面上还是大一统,被世人拥戴,大家还是汉室子弟,不是乱臣贼子。那是因为有曹操本人的声望、权势撑着,他觉得自己优势大,可以慢慢来,谋求更长远的好处,不急着一时。曹丕迅速称帝的禅让,则是让世家门阀快速站队:让他们拥护新王朝,借他们的手打击其他反对势力,核心是为了笼络人心,同时快速接他爹的班,缩短权力整合的时间。

名望起家——继承遗泽

曹操声望起来是因为带兵讨伐董卓,发家是因为镇压黄巾军起义,一开始就占了“大义”的名头。就算“挟天子以令诸侯”,对汉献帝也维持着表面尊崇,甚至把女儿嫁给汉帝,缓和不同阶层的摩擦。虽然到处打仗,但“出师有名”;背着奸臣骂名,却也网罗了天下英才为自己用。

要是把曹操父子比作事业,曹操的历程就属于“创业期”——从有点权势的官宦子弟,到麾下百万的一方霸主,他迫切需要“尽忠报国”这个人设来搞自己的霸业。也正是这个人设,让部下派系杂乱,比如“曹营诸葛”荀彧就是维护汉室的,投靠曹操后多次参与军国大事,贡献很大,但他心向汉室,反对曹操称魏公,后来被逼自杀,也从侧面看出曹操部下心思不一。

曹操称帝的最佳时机就是被封魏王的时候,可惜那时候英雄暮年,又经历了两次赤壁之战失败,很难在有生之年灭掉孙权和刘备。要是取代汉室称帝,一来人设崩塌,以前所谓的“师出有名”成了笑话,背上千古骂名,人心难免动摇;二来暮年也没心力再打仗,不如到此为止,完成这代人该做的事。(曹操死前称魏王、加九锡,除了名字不是皇帝,礼仪排场都跟帝王差不多了,虽然不知道这位枭雄怎么想的,但能猜到他确实动过称帝的心思。九锡之礼: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是皇帝给臣子的最高荣誉,也是权臣夺权的制度形式。)

看曹丕的经历,属于“守业期”。曹丕搞“九品中正制”拉拢世家,或者连续打东吴,某种程度上都是继承曹操的意志,他也必须继承这些来维持政权,得到他爹旧部的支持。实际上,汉朝自从董卓叛乱后,各地起义,早就四分五裂了,甚至可以说实质上已经亡了,汉朝的延续,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曹操和一些忠于汉室的人帮扶,不然汉献帝早跟汉灵帝一个下场了。

所以曹丕心里,还有他爹旧部心里,这天下本来就是魏王辛辛苦苦、劳心劳力维持的,天下本就该姓曹。现在魏王死了,“于情于理”称帝不过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反过来,要是放任不管,自己又没功劳,没参与过成建制的军事建设,也没指挥过南下的战役,只有个虚名,那曹操的旧部可能就不认这个继承者,作壁上观。毕竟不管谁输谁赢,都得先安抚好手握实权的将领。

曹丕称帝,也可以看作是带着班底一起宣誓:“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让你们有个好归宿。”


上一篇: 曹操为何没有发射火箭呢-诸葛亮草船借箭 (曹操为何没有统一天下) 下一篇:曹操的历史上的评价为什么会褒贬不一呢 (曹操的历史记录)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