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和曹参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萧何临死前为何推荐他接任丞相 (萧何和曹参的故事)
萧何死前为什么举荐曹参接任丞相?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萧何、曹参是杀沛县县令,立刘邦为,沛公,,与刘邦一道在沛县起兵反秦的两位汉代开国功臣,高祖六...
萧何死前为啥举荐曹参当丞相?这事儿挺多人好奇的,今天就来聊聊这俩汉初大佬的故事。
萧何和曹参,当年可是跟刘邦一起在沛县起反的,还一块儿把沛县县令给办了,后来立刘邦当“沛公”,都是汉朝开国的老功臣。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排功臣名次,萧何排第一,曹参第二,这俩人在功臣里地位,那可是杠杠的。萧何的功劳,主要在两块儿:一是楚汉战争时留守关中,安抚秦地的老百姓,往前线送兵送粮,刘邦打了败仗,总能从他这儿得到补充,物资上有了保障,仗才能打赢。二是当上丞相后,给汉朝定法律、管政务,一切按规矩来;生活上还提倡节俭,不折腾老百姓。这么一来,刚打完仗、穷得叮当响的老百姓总算能歇口气,在律令下安安稳稳过日子,新建立的汉朝政权也就稳了。

萧何有这本事,可没摆架子,做事特小心。他和曹参本来是老朋友,但排位次的时候,群臣都推曹参当第一,说他身上挨了七十多道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只有鄂千秋不这么觉得,觉得曹参那样的功臣有一大堆,对汉朝的作用不算最突出,只有萧何经营关中支援前线,才是万世之功。结果曹参成了第二,俩人关系就有点僵了。可萧何没因为这个就使绊子,临死前还推荐曹参当丞相,汉家的江山因此更稳了。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萧何这胸怀,真不是吹的。不光当官有格局,治家也是个榜样,他刚被封侯时,食邑八千户,当上元功之首又加了二千户,他们家父子兄弟十几个都封了食邑,妥妥的全国首富,可他家里还是过得节俭,不铺张浪费,这作风确实值得学。
曹参和萧何,那真是心有灵犀。萧何一死,曹参就猜到自己要当丞相了,这说明他多懂萧何;曹参当了丞相,做事啥也不改,完全按萧何定的规矩来,也证明萧当时选他是对的,俩人真是知音。可为啥曹参看起来“不治事”呢?
因为当时刚打完大仗,天下乱糟糟的,不能再折腾老百姓。曹参当丞相,心里门儿清,不搞新花样,就按刘邦和萧何定的法子来,政策稳稳当当的,老百姓也能好好歇口气。为了不出错,曹参用人也有讲究,不用那些吹毛求疵、爱钻牛角尖的人,就选老实厚道的。看着好像压制了创新,可当时老百姓真的经不起折腾了。

曹参后来成了名相,他这种“不治事”反而成了美谈,其实就是用“无为”的办法,干成了“有为”的事儿。这也是他的功劳。守住老规矩,不乱来,在当时那就是最聪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