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他一命-萧何为什么不能给韩信一条生路 (救了他一命)
众所周知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熟读兵法,计策超群,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既然萧何前期帮了他,后面为什么不能给韩信一条生路,救他一命?韩信本身就有将帅之能,又颇有魄力和野心,在刘邦麾下很快就得到...
众所周知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兵法玩得溜,计策一套套的,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萧何前期帮了他,为啥后面就不能给韩信条活路,非得看着他死呢?
韩信这人本来就带兵打仗有一套,胆子大,野心也不小,到了刘邦手下没多久就混成了红人,被刘邦封为大将军。楚汉那场仗,基本就是韩信秀军事才能的舞台,刘邦多听他的,还都打赢了。
几次关键打下来,刘邦赢的基础打得差不多了。没过多久,又灭了几个小国,汉朝的地盘越扩越大,韩信也升成了刘邦的相国。
为了报答萧何举荐他的恩,还有刘邦知遇的恩,韩信和张良在汉五年十月,把项羽围在江东,逼得项羽自刎了。这一仗打完,韩信从齐王变成了楚王。
这时候的韩信早就不是当初的将军了,汉朝那些赫赫战功,让其他功臣都得靠边站。刘邦都不知道再赏他啥了,连军心都快被韩信抢走了,这可不是帝王想看到的。萧何作为刘邦身边的谋士,心里门儿清。
萧何看到刘邦把韩信从齐王改成楚王的时候,就知道是啥意思了。
汉朝刚建立,时局还不稳当,要是韩信手里捏着兵不肯放,刘邦就得被他拿捏了。所以得先下手为强,先收了他的兵权,再降他的爵位,这样才能稳住自己的皇位。
萧何为了保命
历史上评价重要人物,总得看事儿。说汉太祖刘邦的事儿,总觉得这人没帝王格局。
其实帝王和臣子想法不一样,帝王看的是大局,臣子想的往往是自己的利益和名声。
没称帝前的刘邦对人挺大方,待人宽厚,所以有不少人跟着他,像张良、萧何、樊哙这些人。这些人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结果功成名就后,还是会被刘邦猜忌,就连萧何跟刘邦关系那么铁,也不例外。
从历史看,刘邦对韩信那套操作,从收兵权、降爵位,再到最后杀了他,一套流程下来,目的明摆着。
这就能看出刘邦对功劳大、本事强的人有多忌惮。张良早就看出来了,刘邦这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所以张良早早地就归隐了。萧何本来跟刘邦关系铁,跟着他这么多年,整个家产都搭进去了,才换来今天的地位,他不能放弃,只能帮着刘邦和吕后除掉韩信。
只有这样刘邦才能放心他,既能保住自己的位置,还能保住全族人的命。
所以说,韩信最后死在萧何手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萧何想自保。
韩信野心过大
韩信是历史上数得着的军事家。小时候家里穷,经常要饭,所以老被当地的地痞欺负。后来有人说他能忍辱负重,说的就是他当年能钻别人裤裆的事儿。
其实韩信确实是个有本事的男人,军事天赋高,带兵也有一套。他不仅有建功立业的野心,还想当个枭雄。刘邦也看得出来,韩信跟他是一类人,就是韩信不懂政治,最后才落得个惨死下场。
刘邦自己不会打仗,要攻城略地就得靠能人,萧何这时候举荐了韩信。韩信打仗打得好,刘邦就不断给他升官加爵,后来刘邦下命令,韩信总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当借口不听,这就能看出韩信不懂政治。
虽然刘邦收他兵权让韩信不爽,但韩信功劳太大,心里确实想过要谋反当王,不全是刘邦逼的。萧何是刘邦的心腹,肯定不能让人威胁到刘邦的皇位,除掉韩信是必须的。
公元前195年,刘邦也死了。他对功臣那套操作,后人看了都觉得不地道,不过他登基后收了异姓王的兵权,用休养生息的法子治理天下,重视农业,废除坏法子,免劳役,这些事儿确实安抚了民心,稳住了政局,还是得说句公道话。
从萧何和韩信这事儿就能看出来,真正能左右历史的是刘邦,讨论萧该不该救韩信,没啥意义。
刘邦没称帝前就忌惮韩信,登基后,萧何和刘邦本就是一条船上的人,刘邦想啥,萧何就干啥,韩信的死早就注定了。
就算没有萧何,也会有别人动手。往大了说,为了政权稳固;往小了说,忤逆皇帝肯定得死,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唯一可惜的是,历史上这么厉害的军事天才,功劳那么大,最后却没个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