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靠脸吃饭的国君宋文公公子鲍-因为帅所以得江山 (真靠脸吃饭的成语)
宋文公公子鲍这个人很仁慈,当年赈济灾民,搞的是,雨露均沾,,为的是给自己赢得足够的政治资本,左传,载,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对待宋桓公以下的公室亲眷,都给予抚恤,宋桓公其后是宋襄公,再到宋文公的父亲...
宋文公公子鲍这人吧,史书说他挺仁慈,当年赈济灾民搞的是“雨露均沾”,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攒政治资本。《左传》里写“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意思是从宋桓公那辈的公室亲眷,他都没落下过抚恤。那会儿宋国国力正从巅峰往下掉呢,老百姓对这么个“仁慈之君”,自然盼着点。宋文公还是公子鲍的时候,史书说“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一个男人美到这种地步,也算稀奇了,连嫡祖母都喜欢上他,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头疼。
宋襄公夫人王姬呢,估计是觉得公子鲍是自己宫里的人,想喜欢就喜欢,还是嫡祖母,这事儿上公子鲍根本没得选。《左传》记着“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夫人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说白了,公子鲍最后可能也是没辙了,跟王姬做了交易:用宋国君位换两人的亲密关系。这事儿要搁宋襄公那会儿,简直想都不敢想,礼崩乐坏到这份上,宋国算是彻底乱了套。

宋昭公在位那会儿,宋国地位一落千丈,史书说“昭公无道”,但可能真没那么糟。毕竟宋襄公时代宋国在诸侯里还有脸面,老百姓心里还记着呢。所以就算公子鲍跟祖母王姬私通,大家也就当个宫闱八卦,吃完饭吹吹牛就完了。可宋昭公作为国君,跑去给楚穆王当保镖打猎,这问题就大了——在宋国人眼里,这是耻辱啊!虽然楚国可能根本没把他们当回事,但中原人嘛,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宋文公正式继位后,摊上的事儿可不少。这些年宋国内乱,郑国、齐国、鲁国都掺和进来了,派系林立,哪像以前就宋郑两家掐架。更绝的是,后宫的王姬居然能发动公邑大夫去杀宋昭公,可见外戚势力在宋国已经坐大了。宋文公继位第一件事,就得防着这些外戚。可偏偏王姬对他死心塌地,这倒成了他可以利用的机会。史书上说他继位还算平稳,那他和王姬之间肯定有默契,这事儿不用明说。
对宋文公来说,更大的麻烦其实是宋昭公的公族子弟。当年宋昭公也是靠国人支持才杀掉宋后废公自己上的位,军里还有不少人跟着他。《左传》里提了“襄公之孙孔叔、公孙钟离及大司马公子卬,皆昭公之党也”,大司马相当于宋国的军事头头,这要是倒向宋昭公,宋文公的位子可就不稳了。不过王姬为了讨好宋文公,早就开始动手了,宋昭公身边的关键人物,估计早让她给收拾了。要是用现在话说,宋文公要是错过了王姬,后来根本不可能那么顺利继位。

《史记》里写“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须与武、缪、戴、庄、桓之族为乱,文公尽诛之,出武、缪之族”。意思就是宋昭公的儿子带着好几代国君的后裔造反,宋文公这时候可没当年那么仁慈了,直接下狠手,把叛乱头目杀了,还分化瓦解叛军,软硬兼施,最后把宋武公、宋穆公的族人赶出了宋国。这么一来,宋国政局总算稳了,趁着晋楚争霸打起来,宋文公开始埋头搞经济,让老百姓歇口气。
宋文公在位二十多年,算得上是宋国的中兴之主了。那时候南方有楚庄王称霸,但他愣是让宋国保持中立,朝里还养了一堆爱讲和的大臣。中原诸侯打了这么多年仗,在宋国这“和平派”的影响下,大家对靠打仗称霸这事儿,想法慢慢变了,后来那个用外交止战的大臣华元,就是这时候出来的。宋国那会儿算是有了自己发展的机会,没死磕晋楚任何一方。不过《左传》里也记着“滕人恃晋而不事宋,六月,宋师伐滕……夏,楚子伐宋,以其救萧也”,宋文公十二年,因为滕国只认晋国不搭理宋国,宋国就发兵打滕国,后来还跟楚国的附庸过不去,甚至抓了楚国使者。说到底,宋文公晚年还是受晋楚争霸的拖累,宋国地位降了点,但他总算止住了宋国内部的公子内乱,对宋国来说,也算是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