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为何还用吴作为国号-曹魏当初给孙权封为吴国 (孙权被后人称为什么)
对东吴国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权的吴王是曹魏封的,孙权为什么以吴为国号?封孙权吴王的曹丕还以汉朝册封的魏王之魏为国号呢,曹操和曹丕的魏王名义上都是汉献帝封的,转头...
最近琢磨东吴国号,为啥孙权当皇帝了还叫“吴”呢?他这吴王可是曹丕封的啊。
封他当吴王的曹丕,自己不也拿汉朝封的“魏王”之“魏”当国号嘛。
曹操和他儿子曹丕,那魏王名义上都是汉献帝封的,结果转头曹丕就让汉献帝禅让了,自己坐上皇位。
220年那会儿,关羽北伐栽了跟头,大本营荆州被孙权端了,自己最后也丢了命。这下刘备和孙权算是彻底掰了。
就在同一年,曹丕登基,建了魏国。魏国当时是真强,蜀和吴加起来刚够扛着,孙刘一闹掰,孙权这边压力山大。
为了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孙权赶紧派人给曹丕上表,说愿意当魏国的藩属,意思就是认大哥。
曹丕也乐得顺水推舟,赐了九锡,封孙权当吴王、大将军,还让他管着荆州、扬州、交州的事儿。其实这些地盘本来就在孙权手里,这“吴王”就是个名头,曹丕又没给他发工资,图啥呢?

曹丕封孙权当吴王,也是按老规矩来的。“吴”这个说法,本来指的是长江下游南岸那一带,封建时代常拿它当爵位或者国号的名字。
当了吴王之后,孙权名义上算是魏国的臣子,但能自己拉班子,也就是后来的开府建牙。在自己的地盘上,孙权根本不受曹丕管,他想干啥干啥,压根不搭理曹丕。
可能是觉得孙权太不把自己当回事,222年,曹丕带兵打吴国,围着荆州打了六个月,结果吴将朱然守得死死的,曹丕啥也没捞着就回去了。
到了224年八月,曹丕又亲自带水军打过来,结果半路遇上暴风雨,江水都涨起来了,只能又退了。
225年五月,曹丕第三次带水师来,结果船到广陵(现在江苏扬州)那儿,气温突然降,长江都冻冰了,战船根本动不了,曹丕只能隔江叹气。
魏国和吴国彻底闹掰后,孙权就更不搭理曹丕了。虽然他名义上还是曹丕封的吴王,但两边跟约好了似的,基本不往来了。
等曹丕死了三年,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现在湖北鄂州)称帝,国号还是“吴”,孙吴就算正式建国了,后来又迁都到建业(现在江苏南京)。
其实不光曹丕、孙权,元代以前的汉族王朝,基本都拿开国皇帝当皇帝前的封号当国号。比如刘邦称帝前是项羽封的汉中王,司马炎建晋是因为司马昭受封晋王,刘裕称帝前是宋王,所以建南朝宋;萧道成是齐王,建南朝齐;萧衍是梁王,建南朝梁;陈霸先是陈王,建南朝陈;杨坚是隋王,建隋朝;李渊是唐王,建唐朝;朱温是梁王,建后梁。
赵匡胤虽然没被封过宋王,但他当归德军节度使时,治所在宋州,所以国号叫宋。
从赵匡胤这之后,后来的元、明、清,国号都是自己从书里挑的,也不再用王爵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