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于这两个人你知道吗-三更半夜-又代表着宋朝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这两个字的英文)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词却是源于两个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他俩都是宋太宗时的大名人,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
如今的“三更半夜”,大家都知道是深夜、晚上的意思。不过你知道吗?在宋代,这个词可不是形容时间,而是两个人——一个叫“陈三更”陈象舆,一个叫“董半夜”董俨。他俩都是宋太宗时期的大名人。
《宋史·赵昌言传》里写了这么一句:“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灏)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说白了,就是宋太宗那会儿,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灏、赵昌言这几个家伙,志趣相投,天天黏在一起,老聚在赵昌言家聊天,聊到半夜都不舍得走,京城里的人就开玩笑管陈象舆叫“陈三更”,董俨叫“董半夜”。
古人把深夜叫“三更”“半夜”,还得从他们的计时习惯说起。白天和黑夜的计时、称呼都不一样,白天说“几点钟”,晚上就说“几更”或者“几鼓”。
这一点从现在的钟楼鼓楼也能看出来——古代城镇里都有钟楼鼓楼,早上撞钟报时,所以白天叫“几点钟”;晚上巡夜的人打梆子报时,晚上就叫“更”;有些地方用击鼓报时,晚上也叫“鼓”,“几更天”“几鼓天”就是这么来的。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打这儿来的。
《红楼梦》里大观园过元宵那章就写得很清楚:“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这“更”“鼓”用得也太明显了。
古人的一更是晚上7点到9点,二更是9点到11点,三更是11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三更正好是子时,半夜的时候,也是最冷的时候。难怪贾母这时候会说“怪道寒浸浸的起来”。贾府元宵节能闹到四更(也就是我们说的凌晨三点左右),这热闹劲儿,绝了!
“三更半夜”能变成常用俗语,还得说说宋朝的夜生活。宋朝的夜生活,比起前朝,那叫一个自由开放。唐朝那会儿,城市生活有宵禁,根本不可能夜市闹到三更半夜。
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昼刻”(白天的时间刻度)一结束,就敲六百下“闭门鼓”;早上五更三点后,敲四百下“开门鼓”。要是“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还在街上晃悠,就算“犯夜”,打二十大板。
结果呢?到了宋朝初年,这些律令全废了,宵禁也没了,宋人可以通宵达旦地玩。有诗说“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这些热闹劲儿,正好给“三更半夜”这个词铺了路。
顺便说一句,这里说的“点”不是“小”的意思,是古代一种乐器,像小铜钟,中间凸起,两边有孔,更夫用绳子穿起来系手上,报时用手打“点”。时间长了,“点”就成了计时单位。现在说“打点”,就是打这儿来的。
所以你看,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堆故事和背景。没有宋朝那会儿经济发达、夜生活开放,说不定“三更半夜”这个词,还真出不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