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霍光-汉宣帝刘病己是否还能成为皇帝 (如果没有霍光大汉会怎么样)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汉宣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学习汉朝历史时,经常看到这么一句话,宣帝是了不起的皇帝,他从逆境中成长,业务能力顶呱呱,对外战略、对内策略,都没给汉朝丢脸,也经常...
看汉朝历史的时候,总看到人说汉宣帝是真厉害。这哥们儿从底层爬上来,能力没得挑,对内对外都给汉朝长脸。
但另一边,霍光也是个狠角色。武帝临终托孤,他辅佐昭帝,后来废了刘贺,扶刘询上位,说一不二。
这就有个有意思的点了:两个牛人凑一块儿,是能互补,还是会互相绊脚子?好多人觉得,要不是霍光,刘病已压根儿当不上皇帝。
其实要搞懂这事儿,就得弄明白两件事:第一,霍光到底有没有这实力?第二,立刘询的时候,他到底起了啥作用?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的基础。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里是这么写的:
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重。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
汉武帝晚年,想立赵婕妤的小儿子当太子,就得托付大臣。他一瞧百官里,霍光最靠谱,直接封他大将军。所以这“大将军”头衔,相当于武帝给他的“免死金牌”和“决策许可证”,辅政的权力稳得很。

汉朝那时候,大将军是全国最高的军事头儿,除了霍光,还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一块儿辅政,但他们的职位分别是车骑将军(比大将军低一级)、御史大夫、左将军(比车骑将军低一级)。说白了,霍光不光是四大辅臣里老大,更是所有大臣里说一不二的那个。
这么一来,要是皇帝突然没了,或者被废了,他当然有权力挑新皇帝。这是第一点。
霍光真正让人服气,我觉得是汉昭帝时期那次“反杀”:广陵王刘胥联合长公主、桑弘羊、上官桀想搞掉霍光,结果反被霍光收拾了。这一下,辅政大臣少了俩,金日磾还是个匈奴人,更没啥话语权了。
朝政大权,这时候才真正落到霍光手里。这是第二点。
不过这时候,刘病已还没登场,中间还隔着个刘贺呢。
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他奶奶是李夫人,当年红极一时,所以他当皇帝也算名正言顺。可这哥们儿实在不争气,屁股还没坐热乎,霍光就后悔了。《汉书》里就仨字“光忧懑”,又愁又气,一是怕把汉朝带沟里,一是没法跟武帝交代。

霍光愁归愁,没磨蹭,立马找了车骑将军张安世密谋。前面说过,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所以当时霍光和张安世,手里攥着全国大部分兵权。
俩军头(霍老大,张老二)达成一致后,霍光就召集大臣说要废了刘贺,另选个皇室子弟当皇帝。其实也不能怪他不跟大伙儿商量,因为一听说要换皇帝,群臣的反应是这样的:
群臣当时都吓懵了,脸都白了,谁都不敢吭声,就“诺诺”地应着。
接下来就是“恩威并施”的戏码了:
田延年直接拔剑站出来,喊:“大将军这是为了完成武帝的嘱托,废了没能力的皇帝!今天谁要敢退缩,我就斩了谁!”
霍光还装模作样地叹气:“为了国家也只能这么干了!骂名我来背吧。”
大臣们吓得赶紧跪下:“都听大将军的!”
(以上对话译于《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

这么一看,废刘贺、立刘询,根本不是群商量的结果,甚至不是他们主动想干的,就是霍光提的议,霍光执行的。
要不是霍光这么一搞,汉宣帝还真不可能19岁就当上皇帝。说不定刘贺会一直当下去,后来因为能力太差被骂得狗血淋头,再加上广陵王刘胥盯着皇位,朝政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就算宣帝是时代选的人,他也得等啊。这是第三点。
最后还得说一点:好多人传,刘病已的身份有问题,是霍光从民间找来的傀儡,想控制朝政,结果谁也没想到,这傀儡自己争气,特厉害。
其实这说法不对,史书记得清清楚楚。刘病已是废太子刘据的孙子,虽然以前背过罪名,但日子没传的那么惨。
刘据死后,武帝很快就后悔了,接着就把还在监狱里的刘病已放了出来,让他外祖母养了一阵子。再长大点,他就进了掖庭。掖庭可不是什么黑地方,就有点像早期的后宫,住着些宦官宫女。
所以刘病已的行踪一直有记录,当时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人,也知道他在哪儿。根本谈不上冒充卫太子之孙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