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提议的郡县制给秦朝埋下了哪些隐患 (李斯建议郡县制)
人的一生总是有功有过,但李斯一生功过的反差太大了,而且影响力太大了,直接关系中国的历史进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就是一个时代的成就,他的过失是一个时代的过失,李斯的一生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据,史记...
李斯这人吧,一辈子功过挺极端的,而且影响太大,直接改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从某种程度说,他的成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错也是一个时代的坑。
那李斯到底干了些啥好事?据《史记·李斯列传》说,他被关后给秦二世写信,自己总结了七条“罪”——其实就是功。第一条,他说自己当丞相管老百姓三十多年了,刚来秦国时地盘小得很,也就千里见方,兵马才几十万。他使出浑身解数,小心眼儿地执行法令,偷偷派谋臣带着金玉去各国游说;又在国内练兵、整政治、用能打仗的人当官,给功臣高官厚禄。最后把韩国吓住,魏国削弱,燕国赵国打趴下,齐国楚国平了,吞并六国,俘虏国王,让秦王当上天子。这是第一条“罪”。
第二条,秦国的地盘不够大,还要往北赶跑胡人貉人,往南平定百越,显摆秦国的强。第三条,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让他们跟秦国更铁。第四条,建立国家、修宗庙,显得皇上贤明。第五条,改尺度衡器,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给秦朝立威名。第六条,修驰道,建游观,让皇上得意。第七条,减轻刑罚,少收税,让民众拥戴皇帝,到死都记着恩德。
李斯这“罪”明明是功,还能加一条:他写过《谏逐客令》,主张人才流动,这可是中国人最早的开放意识了。可惜他写了信,赵高让人扔了,还说“囚犯哪有资格上书”?最后李斯被五刑,腰斩咸阳,灭了三族。
但李斯最大的错,是稀里糊涂掺和了胡亥、赵高篡位的事。秦始皇在沙丘病重,让赵高写信给长子扶苏:“把兵交给蒙恬,回来奔丧下葬。”信还没发,秦始皇就死了。赵高跟胡亥密谋篡位,但没李斯配合成不了。赵高找李斯说:“皇上死了,给扶苏的信没发,现在没人知道皇上驾崩,书信兵符都在胡亥那儿,谁当太子,就看你跟我一句话了,你咋办?”李斯一开始还挺硬气,说“哪有亡国的话!这事儿不是臣子该议论的!”意思就是该扶苏继位。
赵高接着戳他痛点:“你跟蒙恬比,本事、功劳、谋略、民心、跟扶苏的关系,哪样比得上?”李斯老实说:“这五样都比不过。”赵高说:“扶苏当了皇帝,肯定用蒙恬当丞相,你最后就得丢官回乡,明摆着的事。”李斯被戳中了私心,就软了。是国家重要,还是自己的爵位重要?他选错了,结果国亡了,自己也完了。
第二个错,他力主“舆论一律”,搞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他在《秦始皇本纪》里说:“古时候天下乱,因为诸侯都拿老一套说事,拿假话搅和真事,各学各的,还否定朝廷……这么下去,皇上威信就没了,下面抱团成风,必须禁。我请让史官烧了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博士官管的《诗》《书》百家语,全烧了!敢藏的、敢私议《诗》《书》的、拿古非今的,全杀掉,官吏不举报的同罪。”秦始皇一听就照办了。这哪止影响秦朝,影响中国几千年!后来帝王都爱用一种思想统治全国,百家争鸣没了,明清还搞文字狱,思想沉闷,国家失去生机,明中后期中国就落后世界了。
第三个错,搞“督责之术”——用严刑峻法对付老百姓。秦二世时民怨沸腾,陈胜吴广在三川起义,秦二世没招,李斯说:“五丈高的城墙,楼季都不敢爬,但百丈高的泰山,跛脚的羊都能上去放牧,为啥?坡度不一样嘛。”他接着说:“明君能独霸天下,就靠独断和严刑,天下才不敢犯法,才能长治久安。”秦二世听了特高兴。结果呢?“刑者相半于道,死人日成积于市。”一个国家要长久,李斯这想法也太浅了,没跳出法家的老框子。
这时候得说说孔子。各国都忙着变强,重法家,孔子却琢磨国家强大后怎么治理,搞了儒家,核心是“仁”“礼”,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可当时儒家不受待见,孔子自己也叹气“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上奔波,没人理”。结果后来汉武帝接受了儒家,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汉朝也稳了。李斯呢,直接否定儒家,积极参与“焚书坑儒”,所以秦朝在思想上就注定长不了。
第四个错,他提议秦朝全境搞郡县制,成了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都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可当时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分封制,搞郡县制的条件不成熟。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子女和功臣都没封地,中央政权一受打击,没诸侯国帮忙,国家很快就完了。没有分封制,赵高胡亥篡位才那么顺利,胡亥还一口气杀了二十多个兄弟姐妹和功臣。秦朝,其实是自己把自己坑了。
后来刘邦建汉,吸取教训,打江山时先封一堆王,拉拢人,像韩信、彭越、黥布,宁可以后再一个个收拾,“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刘姓王后来又闹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才解决封国问题。前后一百多年,郡县制才算真正推开了。
李斯只看到分封制可能导致诸侯混战的一面,没看到没分封制会让秦朝很快完蛋的另一面。先王的成熟经验,跟后王的摸索,总得有个渐进的过程吧?再大的权威,再高的威信,也得认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