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宰白鹅是什么-宰白鹅到底有多残忍 (清朝时期的宰白鸭是什么意思)
还不知道,宰白鹅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的,宰白鸭,到底有多残忍,连亲生骨肉都不放过,很多小伙伴从小就听过这样一句话吧,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管是在哪个年代为了金钱不...
宰白鸭?可能很多人没听过这词儿,但清朝这事儿,听着都让人心里发毛——为了钱,连亲生孩子都能送出去顶罪。
从小就听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搁哪个年代都应验。为了钱不择手段的人,从来不少见,钱嘛,有时候真就是“王道”。古时候这事儿更明显。
今天就来聊聊清朝那些为了钱,啥事儿都干得出来的人——为了钱能害别人命,甚至能把自己的亲生孩子送上断头台。有人可能会问:“虎毒还不食子呢,人咋能舍得自己的孩子?”别急,古时候这种匪夷所思的事,还真不少。
清朝年间有个叫“宰白鸭”的事儿,听着就让人心寒。意思就是有钱人花钱,让贫苦人家的孩子替自己去死。这些孩子明明是冤枉的,他们的父母不仅不替孩子申冤,甚至还会亲眼看着孩子被处死,连行刑的官员都于心不忍啊!
“宰白鸭”这三个字,乍一听,还以为是杀鸭子呢,其实啊,在清朝,这“鸭”指的可不是鸭子,是活生生的人——贫苦人家的孩子。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里写过:“富户杀人,出多金给贫者,代之抵死……,所谓‘宰白鸭’也。”说白了,就是有钱人杀了人,不用偿命,花钱买穷人家的清白孩子去死。
其实花钱买替罪羊的事,清朝以前也有,但晚清的时候最猖獗。一方面,清朝闭关锁国,国家越来越落后,沿海地区管得松,地方官员总觉得“天高皇帝远”,就干了不少欺上瞒下的勾当。“宰白鸭”这事儿,在福建漳州、泉州最厉害,慢慢就成了个陋习。据说道光年间,福建光是被冤死的孩子,就有上百号人!
要说达官贵人这想法够恶毒,那亲自把孩子送上断头台的父母,才叫真可悲。《春冰野事乘》里就记了这么个事,地方官陈鳌办过一桩典型的“宰白鸭”冤案。
这案子其实一看就有问题。死者是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人,来认罪的却是个十来岁的瘦弱少年。按常理,这少年既没动机杀那么壮的人,也没那能力。而且死者身上伤那么重,明眼人谁看不出来少年不是凶手?
陈鳌看着这情况,心一软,就把孩子放回去了。没想到啊,没过几天,少年又去认罪,说得头头是道,跟背课文似的。第一次没认成,他父母不但不高兴,还因为“没赚到钱”心疼得要命。这第二次认罪,明摆着是有人教好的,让少年背好杀人过程去顶罪,还给了他父母一大笔钱。陈鳌没办法,只能判了孩子死刑。孩子在狱里也没好日子过,那些收了好处的官员天天对他用刑,不招就打得更狠。最后孩子死了,真正的凶手呢?早逍遥法外了。
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可晚清那会儿,有钱就能用替罪羊顶罪,穷人为了钱,连亲生孩子都能卖出去。这世道,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
那会儿“宰白鸭”都快成风气了。去顶罪的,大多是穷得叮当响的人,吃不上饭,跟乞丐似的。对他们来说,连肚子都填不饱,哪还顾得上什么“道德不道德”的?
庆幸咱们现在活在和平年代,没战争,没压迫。不知道你们对晚清这“宰白鸭”是咋看的?觉得情有可原,还是纯属道德沦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