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对鼎盛时期是在汉宣帝时期-汉宣帝为何名气那么低 (西汉对鼎盛时期的影响)
还不了解,汉宣帝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宣帝开创了西汉最鼎盛的时代,为何名气却很低?17岁登上帝位,铲除权臣霍氏家族,让境外强敌基本消失,开创西汉最后的盛世只用了短...
汉宣帝刘询,估计很多人对他挺陌生吧?明明开创了西汉最后的盛世,名气却远不如汉武帝,这到底是为什么?
17岁就坐上了龙椅,干掉了权臣霍家,还把匈奴收拾得服服帖帖,短短25年就把西汉带到了最后的巅峰,这战绩放古代皇帝里,绝对能排进前列,仅次于他太爷爷汉武帝。
再看看汉武帝,人家开局简直是王者配置——爷爷汉文帝、爸爸汉景帝,俩人把汉朝治理得国库满满,给汉武帝留了满满一金山银山。结果汉宣帝呢?出生就遭罪,爷爷巫蛊之祸被杀,他还在襁褓里就被关进大牢,这开局难度直接地狱模式。

更惨的是,他亲爷爷汉武帝不仅不疼这个重孙,还因为太子的事把怨气撒他身上,差点让他没命。好在后来汉武帝后悔了,把小刘询接出来养着,还给他写进族谱,总算认回了皇室身份。
帝位之路
汉昭帝上台后倒是挺仁慈,跟刘询基本没啥交集,感觉刘询就要在民间当个普通人了。结果命运开了个玩笑——汉昭帝突然驾崩,没儿子。霍光他们挑来挑去,最后找到了刘询,这16岁的少年,一夜之间从老百姓变成了未央宫的新主人。
可这皇帝当得是真憋屈。经济上,汉武帝穷兵黩武留下的烂摊子还没收拾完,加上前面那个刘贺当了27天皇帝就知道花钱,国库都快空了。政治上,霍光一手遮天,他手下的人仗着权势,连小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军事上,匈奴又在边境搞事情,刘询天天如坐针毡。
贤明之君
但刘询不是吃素的。公元前72年,乌孙和匈奴打起来,他力排众议派兵支援,这仗打得漂亮,匈奴被打得内乱,汉朝趁机断了贸易,坐看匈奴自己斗。等匈奴呼韩邪单于投降,南匈奴直接融入中原,外患算是彻底解决了。

外头稳了,他开始搞内政——打压兼并土地的豪强,把地分给老百姓,还设了劝农教大家种地,盐价也管起来,搞了个常平仓稳物价。没钱搞水利?他自己掏私房钱!这么一折腾,汉朝又活过来了,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当时的人都说他比汉武帝还好。
政由己出
等霍光死了,刘询才开始真正掌权。他没急着动霍家,先暗地里把霍家的亲信一个个换掉,等霍家反应过来,已经晚了。霍家想反抗?早被刘询控制住了,霍山、霍禹全被杀,霍显和霍皇后也没跑掉。有意思的是,他对霍光还不错,该推的政策继续推,还搞了“内儒外法”,儒家当面子,法家里子,治国一套一套的。

不过刘询也有个坎儿——太子刘奭跟他理念不合,一个想用严法,一个想宽仁。刘询觉得太子不行,想废掉,但想到发妻许平君,又觉得对不起她,加上嫡长子规矩,最后没废。结果这决定坑了汉朝,后来刘奭上台,汉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汉宣帝在位25年,44岁就走了。他是少有的真正懂老百姓的皇帝,在那么难的情况下开创了“昭宣中兴”。可就因为太子这事,他的功绩慢慢被忘了,成了个被历史埋没的好皇帝。

早年在底层体会到民间疾苦的刘询,确实是将体察民心落实到一个个实处,而不是仅仅为了做出体察民心的样子。可他的执政理念逐渐与太子刘奭产生分歧,两人曾经因是否推行刑法产生争执。
在这之后,汉宣帝深感太子不堪以大用,顿时生出废掉太子的想法,但因为出于对正妻许平君的感情,也考虑到嫡长子继承的历史传统,宣帝最终也没有将不合心意的太子刘奭废掉。

这是他一生中所犯的为数不多的一个过错,殊不知这个过错会彻底斩断大汉王朝的上升之路,将汉朝推向无尽的深渊之中……
史家将他在位期间视作是西汉朝的极盛时期,可在太子问题上的失策,让人们逐渐忘记他的功勋,成为一名被历史掩埋的明主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