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名气为何那么底-汉宣帝时期西汉最为鼎盛 (汉宣帝名气为什么那么大)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汉宣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汉宣帝开创了西汉最鼎盛的时代,为何名气却很低?17岁登上帝位,铲除权臣霍氏家族,让境外强敌基本消失,开创西汉最后的盛世只...
汉宣帝刘询,17岁登基,25年干出了西汉最后的盛世,可名气咋就这么低呢?
汉武帝那开局,简直逆天了——爷爷是汉文帝,爸爸是汉景帝,俩人把汉朝经营得家底厚实,就等着他来挥霍。可汉宣帝刘询呢?开局地狱模式:出生没多久,爷爷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被杀,一家子差点团灭,他还在襁褓里就被扔进了大牢。
好在后来汉武帝有点后悔,把小刘询捞出来养着,还写进族谱,算是认回了这个重孙。可这身份吧,也没多好用——汉昭帝继位后,基本没搭理过他,刘询就在民间晃荡,差点以为这辈子就是个平头百姓。
命运这玩意儿,谁说得准呢?公元前74年,汉昭帝突然没了,没儿子。丞相霍光立了昌邑王刘贺,结果这货27天就把朝堂搅得天翻地覆,霍光和一帮大臣直接上手给废了。找来找去,发现刘据居然还有个流落民间的孙子,就是刘询。
就这么着,16岁的刘询被拽进宫,一夜之间从老百姓变成了皇帝。可这皇位,坐得跟坐针毡似的——经济上,汉武帝穷兵黩武留下的窟窿没补完,刘贺又挥霍了一波,国库快空了;政治上,霍光一手遮天,他那些亲信眼高于顶,没把小皇帝放眼里;军事上,匈奴又来边境捣乱。
刘询没慌。公元前72年,乌孙跟匈奴干起来了,他拍板出兵支援。朝里一堆人反对,觉得刚打完仗没钱,可刘询赌了一把——赢了就能立威。结果赌对了,汉乌联军把匈奴揍得找不着北,匈奴自己开始内斗,刘询直接切了贸易,坐山观虎斗,最后南匈奴直接投降归顺了。
外患解决了,该收拾内政了。刘询先拿豪强开刀,兼并土地的统统给我吐出来,分给老百姓种地。还专门设了劝农使,教大家怎么种地更高效。盐价太贵?控!物价不稳?设常平仓调剂!国库没钱?他自掏腰包搞水利。这么一通操作,汉朝又活过来了,老百姓都说:“这皇帝比他太爷爷汉武帝还强!”
可霍光还在呢。刘询心里跟明镜似的,霍光说要还政?哄鬼呢!就算霍光退了,他那些亲信、子弟还把持着朝堂呢,京城军队都在霍家手里。所以刘询当场就演了一出“我离不开您啊大将军”,不仅让霍光继续掌权,还下诏夸他,加封邑。暗地里呢?悄悄安插自己的人。
憋屈的事儿还有一桩:刘询的皇后许平君,生娃的时候被霍光的老婆霍显派人毒死了。就为了让自家闺女当皇后。霍光知道后骂了老婆,但为了保住霍家,不让查。刘询气得要命,可只能忍——皇后位置最后还是给了霍显的女儿霍成君,但他从此不碰霍成君,一辈子没跟她有过孩子。
公元前68年,霍光死了。刘询以最高规格给他办了葬礼,陪葬茂陵。转头就开始收拾霍家——先不动声色把霍家的党羽全换掉,等霍家反应过来,早就来不及了。霍山、霍禹这些人全被杀,霍显被处死,霍皇后被废。有意思的是,刘询没动霍光的名声,他那些利国利民的政策,刘询照单全收。
后来刘询搞出了“内儒外法”——表面用儒家仁政,实际用法家手段治国。毕竟他在底层待过,知道老百姓需要啥,不是光喊口号。可太子刘奭跟他不对付,觉得严刑峻法太狠,偏爱儒家。俩人吵了好几次,刘询越看越觉得太子不行,动了废太子的心思。可一想发妻许平君,还有嫡长子这个老规矩,到底没下得去手。
谁能想到,这个没废掉的太子,后来把汉朝的上升路给彻底堵死了……

刘询在位20年,44岁就走了。史书说他是“昭宣中兴”,可就因为太子那点事儿,他的功绩总被忽略,成了个被埋没的明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