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李商隐和裴度-元稹-他们在参加科举考试前都做了些什么
高考并非现在才有的,古代也有,高考,,那便是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和殿试,与现代的高考录取率相比,古人科举的录取率低得可怜,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
古代也有“高考”,那就是科举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跟现在高考比,古人科举录取率低多了。
老听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明经科主要考背书,相对简单,但中了也不太被看重。
进士科可就难多了,全国几万人里就录几十个,所以古人中举了,年纪再大也得瑟一把——千军万马杀出来,不显摆一下说不过去啊。
那问题来了,古代高考前,除了闷头读书、疯狂刷题,古人们还干点啥?今天就聊聊白居易,这位“中榜名言”爱好者,考前都折腾了些啥。

白居易,大家都知道“文章合为事而作,诗歌合为时而著”那位,他中科举时29岁,算大器早成。
白居易读书是真拼命,早到晚啃书,啃到嘴起泡、手磨出茧、眼睛看东西重影、头发都白了。他自己都写:“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但只要没学死,就得往死学。毕竟他以前落过榜,不敢懈怠,再战科举时,那是雄心勃勃,有备而来!
高考前,他在京城租房复习,把前几年科举真题从头到尾刷了好几遍,光“策”“论”题,不光看范文,自己还从不同角度写了好几篇。攒成册子反复改,愣是把旧题熬成了一篇篇精辟政论文。
这么一来,出题人的套路、考试的重点、答题的技巧,他门儿清。
更绝的是,那些不同角度写的策论,不光练了他的文笔和速度,还让他意外发财了!
同屋的举子们发现这“学霸笔记”绝了,借来抄,抄着抄着嫌累,直接找白居易:“兄弟,印几份卖我?”白居易正愁没钱,干脆找人刻印,没想到卖疯了!赚了钱交房租、置办行装,高高兴兴上京赶考。

一举中第后,想想以前落榜的穷酸样,白居易感慨万千。在进士榜上“雁塔留名”时,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
估计他心里还念叨:“学霸笔记啊我的宝,你救了我,千年后肯定大火!”
果然,一千多年后,各种学霸笔记满天飞,但千百年前的白居易,估计正笑着看热闹:“想当初,我早就玩这套了!要说学霸笔记,还是自己总结的顺手,厚积薄发,博观约取,懂?”
同学们,听白老哥一句,早点自己动手做本笔记,绝对有用!
元稹,就是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那位,有人说他是个“演员诗人”——情史丰富,但科举前也真拼。有次和白居易住一起,被白居易的劲头感染,从散漫小子变成认真举子。靠着白居易的笔记,他中了明经科。不过可能心思没全放学习,止步于此,但毕竟沾了学霸的光,后来还娶了高官女儿,仕途顺。可飘得高摔得重,后来遭人打,英年早逝……所以说啊,高考前跟谁学,真挺重要!

李商隐,那个写“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倒霉蛋,高考前差点因为爱情耽误考试。他写了首诗,被邻家姑娘柳枝看上,姑娘撕下裙带约他三天后见面。结果当天,一个同学知道他艳遇,竟然把他行李扛走了!李商隐赶紧追,毕竟赶考钱是借的,不能耽误。后来他中了进士,娶了高官女儿,却卷入党争,一辈子颠沛流离。要是当年没错过柳枝,会不会不一样?谁知道呢,“只是当时已惘然”。
那个拿他行李的同学,有人说是温庭筠——就是那个花间派词人,才华横溢但口无遮拦,终生没考上科举。看来爱开玩笑也得看场合啊!
再说说裴度,唐朝宰相,大好人。高考前穷得住破庙,有次出门碰见和尚说他要横死,气得他半路回来,结果庙门口捡条玉带。等失主来还,人家是借玉带救人的,裴度一分钱没要,刚送走人,庙就塌了!后来他当官遇刺,伤好了还带兵平叛,晚年和白居易他们喝酒写诗,活得挺滋润。所以说啊,善良点,准没错!
罗隐不是说过“时来天地皆用力,命去英雄不自由”嘛。心里存着善念,像水一样利万物,才能在人生路上走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