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有文集三十卷-韦贯之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
唐朝那会儿,618年到907年,是个大一统的王朝,前后换了二十一个皇帝,撑了二百八十九年。唐玄宗在位时搞出个开元盛世,唐朝算到了顶峰。天宝末年,全国人口差不多八千万。后来安史之乱一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跟着来,国力就慢慢不行了。
韦贯之,本名韦纯,字贯之,又字正理,京兆那边的(就是现在陕西西安),唐朝宰相,吏部侍郎韦肇他儿子。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中了进士,德宗贞元年间中了举,后来当过校书郎、长安县丞这些官。顺宗李诵当上皇帝后,他升成了监察御史。宪宗李纯继位后,又干过礼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还去巴州当过刺史。后来回京当中书舍人,因为跟皇帝对答得好,被宪宗看上了。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韦贯之真当上宰相了,后来又升中书侍郎。但后来跟裴度闹了点矛盾,先被免了吏部侍郎,又被赶出京城,先去湖南当观察使,又因为得罪了盐铁副使程异,被罢官去当太子詹事。穆宗李恒继位后,让他当河南尹,又召回长安当工部尚书。可他还没离开洛阳,长庆元年(821年)就死了,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先叫“贞”,后来改成“文”。
韦纯年轻时中进士,唐德宗贞元初年登贤良科,被授校书郎。任满后,转长安县丞。德宗末年,京兆尹李实特别有权,找他办事几天就能成。有人跟李实推荐韦纯,李实说:“我老听说他这人好,跟我住一个里坊,老想见见,有机会我就跟皇帝举荐他。”这话传到韦纯耳朵里,他嘴上没拒绝,可好几年都没去见李实,官职就一直没动。
805年,德宗死了,顺宗继位,但没多久就传位给宪宗李纯。因为宪宗叫李纯,韦纯就改用表字“贯之”当名字,避讳。宪宗当上皇帝后,让他当监察御史,他上书说这职位该让他弟弟当,结果他自己成了右补阙,弟弟真当上了监察御史。当时的人还觉得他挺无私。806年,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被任为左补阙,韦贯之和翰林学士崔群觉得不妥,杜从郁后来被降了职。后来韦贯之主考制策,选了十八个人,后来都挺有文才。转礼部员外郎时,有个叫金忠义的商人想给儿子求官,韦贯之直接拒绝了,说按规定工商业者之子不能当官。金忠义找了好多权臣说情,韦贯之没让步,还上表弹劾金忠义,把他罢免了。后来改任吏部员外郎。
元和三年(808年)四月,宪宗策试贤良方正,韦贯之当考官,选了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批评时政,结果宰相李吉甫不高兴,说他们攻击自己,韦贯之被贬成巴州刺史,但很快被召回长安当都官郎中、知制诰,第二年又拜中书舍人。宰相裴垍曾三次奏事宪宗没听,韦贯之指点后,裴垍的话被采纳了,他还对韦贯之说:“你以后肯定能当这个官。”元和六年(811年),他参与复查俸禄,选拔的人重实干不重浮华,想走后门的人就少了。他跟宪宗说“礼部侍郎比宰相还重要”,宪宗还挺认同。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在平定吴元济时被暗杀,元和十一年宪宗要同时打王承宗,韦贯之反对,说两场仗一起打容易出乱子,不如先平吴元济再收拾王承宗,宪宗没听。四年后果然按韦贯之说的平了吴元济,王承宗也服了。后来同僚推荐张仲素、段文昌当学士,韦贯之觉得他们品行不正,拒绝了。有个叫张宿的宦官得宠,宪宗让他出使,宰相裴度想给他升官,韦贯之不肯,张宿就恨上他了。韦贯性子傲,不爱搭理出身低的人,跟裴度在皇帝面前论兵时又惹怒了宪宗,张宿弹劾他结党,他被罢相贬成吏部侍郎,后来又被贬成湖南观察使,弟弟和一批跟他关系好的官员也跟着被贬。
韦贯之当湖南观察使时,有次打仗国库没钱,宪宗让盐铁副使程异去各地催税。程异每到一个地方就让官员多收税,韦贯之不忍心坑百姓,把镇里所有的钱都上缴了,还是没够,结果被罢官,去洛阳当太子詹事。
820年宪宗死了,穆宗继位,让他当河南尹,又召回长安当工部尚书。可他还没离开洛阳,长庆元年(821年)就死了,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先叫“贞”,后来改成“文”。
刘昫评价他,从老百姓当到大官,家都没换过,当官二十年,没人敢给他送礼,性格沉闷不爱说话,跟人交往一年都没什么客套话,从不说假话讨好人。死了家里没剩什么钱。还说韦家三宗,出了不少人才,韦纯、韦纁都忠心,韦贯之讨论军事都为国家着想。宋祁也说,他性格沉稳不爱说话,不给人送礼,家里没钱,是宪宗中兴能得人的原因之一。
韦贯之写了三十卷文集,还帮着删定了《开元格后敕》和《元和制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