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益横暴-唐朝时期宰相-虽有政绩-于頔 (益然怎么读)
于頔,dí,?,818年,,字允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七世孙,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于頔出身河南于氏,始以门荫补千牛,调授华阴尉,建中四年以摄监...
于頔(dí),字允元,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他是北周太师于谨的七世孙。
出身河南于氏,一开始靠着祖辈的功绩入仕,当了千牛,后来调到华阴当县尉。建中四年,他当上了监察御史,跟着入蕃使当判官。之后升了司门员外郎兼侍御史,又当过入蕃计会使。后来在长安当县令、驾部郎中。贞元七年,他外放当湖州刺史,在湖州有点政绩,还和诗僧皎然他们互相写诗唱和。十年后调到苏州当刺史,虽然干得不错,但脾气越来越暴,做事挺横的。十二年回京当了大理卿,十三年又升了陕虢观察使。十四年调到山南东道,简直把汉南当成自己的地盘了,对上级不敬,对下属凶狠,骄横不法,朝廷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不过他对读书人还行,想博个好名声,有个叫符载的在庐山隐居,跟他要一百万钱买山,他不但给了,还额外送了纸墨衣服啥的;韩愈也曾经写信求他帮忙引荐。宪宗即位后,朝廷风气稍微严肃了点,他也有点收敛。他要求把第四子于季友娶宪宗的长女永昌公主,宪宗答应了。元和三年他入朝觐见,九月被封为宰相。八年他儿子于敏仗着势力杀人,还犯了别的破事,他被贬成恩王傅,九月又改当太子宾客,十年升了户部尚书。十三年退休,八月去世,谥号一开始是‘厉’,后来改成了‘思’。
生平大概是这样:
于頔(?—818),字允元,河南洛阳人。他是北周太师于谨的七世孙,排行为二十九。祖上从北周时就搬到关中了,世代做官。一开始靠着祖辈的功绩入仕,补了千牛,从华阴县尉一步步升到侍御史。还当过入吐蕃计会使,当时的人都觉得他有出使的才能。后来升了长安令、驾部郎中。
贞元七年(791),他到湖州当刺史。湖州长城方山下有个西湖,是南朝时候修的,能灌田三千顷,后来荒废了。他到那儿一看,让人把堤塘修好,重新灌溉农田,水稻和鱼都丰收了,老百姓日子好多了。湖州之后,他调到苏州当刺史。在苏州,他移风易俗,拆了些乱七八糟的祠庙,修了街道,挖了水沟,环境搞得不错,就是太横了。观察使把他的事上报朝廷,德宗也没管。后来又升了大理卿、陕虢观察使,他觉得自己得志了,就更威风残暴了。有个叫姚岘的参军事,受不了他这么欺负,直接投河死了。
贞元十四年(798),他调到襄州当刺史,还兼着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治所在襄阳)。赶上蔡州吴少诚叛乱,他带兵打下了唐州的吴房、郎山,趁机招了很多兵,储备了不少武器装备。他跟朝廷提议把襄州升成大都督府,德宗答应了。他就“公家收税,私人敛财,对下属更严苛,对朝廷却不太恭敬”。他还诬奏邓州刺史元洪贪赃,朝廷判元洪流放端州,结果元洪走到枣阳县,他派人把元洪劫到襄州关起来,又上书说元洪判得太重,德宗没办法,只好让元洪当吉州长史。他手下有个判官叫薛正伦死了,他居然派兵围住薛家,硬抢了人家的女儿当儿媳。他的骄横天下都知道,后来不守法的节度使都被人叫“襄样节度”。
不过呢,他对读书人还不错,想博个好名声。有个叫崔郊的秀才,住在姑姑家,姑姑家的婢女长得好看,崔郊和她好上了,结果姑姑把婢女卖给了于頔。崔郊心里难受,写了首《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于頔读到这首诗,把崔郊叫来,让他把婢女领走,还送了他好多钱,成就了这段事,成了诗坛佳话。还有个叫符载的名士在庐山隐居,跟于頔要一百万钱买山,他不但给了,还额外送了纸墨、布帛啥的。韩愈也曾经写信求他帮忙引荐。
后来他一步步升到了检校尚书左仆射、平章事,封了燕国公。
宪宗即位后,朝廷风气稍微严肃了点,他也有点收敛。他要求把第四子于季友娶宪宗的长女永昌公主,宪宗答应了。
元和三年(808),他入朝觐见,九月被封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元和八年(813),他儿子于敏仗着老子的势力横行霸道,随便杀人。三司审完案,他被贬成恩王傅,于敏也被赐死了。当年十月,又改授他当太子宾客。
元和十年(815),朝廷出兵淮西讨伐吴元济,他献了七千两银、五百两金、两条玉带,说要帮着凑军饷,宪宗没收。元和十三年(818),他退休了,同年八月去世,追赠太保,谥号一开始是“厉”,后来又改成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