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屡有匡补-任职勤勉-唐朝中期政治家-李绛-宰相 (屡 的意思)

李绛,764年,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又登...

admin

李绛(764年-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的政治家,后来还当上了宰相。咱们就唠唠他的经历吧。

李绛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这一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他考中了进士,后来又登了博学宏词科。一开始当的是校书郎,后来补任渭南县尉,没多久又被拜为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他成了翰林学士。在任上挺勤勉的,经常给皇帝提意见、补漏洞。元和六年(811年),升到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当上宰相了。不过后来跟权贵闹了点别扭,他借口脚有毛病,请求辞职,结果被罢成礼部尚书,后来又转任兵部尚书。唐穆宗、敬宗那会儿,他两次当东都留守,还拜过尚书右仆射。唐文宗即位后,召他回京当太常卿,外放做山南西道节度使,后来封了赵郡公。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山南那边兵变,李绛被乱军杀了,享年六十七岁。死后追赠司徒,谥号“贞”。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李绛还是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李绛考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被授了秘书省校书郎。任期满后,补任渭南县县尉。贞元末年,拜监察御史。

元和二年(807年),李绛以本职充任翰林学士。没多久,改授尚书主客员外郎。第二年,调任司勋员外郎。元和五年(810年),升司勋郎中、知制诰。

尽心匡谏

李绛自打考中进士后,一直担任的都是内朝的官。他当官挺上心的,把匡救劝谏当成自己的责任。当时朝里的大臣像裴武、柳公绰、白居易这些人,有时候会被小人排挤陷害,被贬官。李绛每次都偷偷上疏替他们说话,好几次都让他们免了罪。元和四年(809年),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死了,他儿子王承宗接了位。唐宪宗打算派人接替他,要是王氏不听话就发兵打,想革除河朔那些镇节度使世袭的毛病。李绛觉得不该对成德用兵,建议先解决相对孤立的淮西镇。宪宗没听,让宦官吐突承璀带兵去打王承宗,结果仗打得果然不顺。李绛尽心尽力地帮皇帝纠正错误、弥补漏洞,宪宗也老找他问朝政,他出了不少力。

屡有匡补-任职勤勉-唐朝中期政治家-李绛-宰相 (屡 的意思)(图1)

担任宰相

元和六年(811年),宪宗听了宦官的话,把李绛的翰林学士给撤了,降成户部侍郎,管本司的事。同年,李绛拜相,升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宰相的时候,他和同事李吉甫合不来(不过关于他和李吉甫到底怎么不合,有些书里说法不一样,《李德裕年谱》还专门辩驳过,这部分咱们就简单带过吧)。

元和八年(813年),封了高邑县男。后来李绛因为脚毛病上书请求辞职,到第二年,被免了知政事,授了礼部尚书。

数度沉浮

元和十年(815年),他加了检校户部尚书衔,出去当了华州刺史。没过多久,又回朝做了兵部尚书。后来赶上母亲去世,李绛离职给母亲守丧。元和十四年(819年),再加检校吏部尚书,但因为得罪了宠臣皇甫镈,只被任命为河中观察使(本来该给节度使的)。

元和十五年(820年),皇甫镈获罪被贬,李绛又当上了兵部尚书。新即位的唐穆宗李恒让他当了御史大夫。

唐穆宗这人爱打猎巡游,李绛在延英殿使劲劝他,穆宗都没听进去。李绛就借病辞职,又回去当兵部尚书了。

长庆元年(821年),转任吏部尚书。同年,加授检校尚书右仆射,判东都(洛阳)尚书省事,当上了东都留守。

屡有匡补-任职勤勉-唐朝中期政治家-李绛-宰相 (屡 的意思)(图1)

长庆二年(822年)正月,改任兖州刺史、兖海节度观察等使,还是检校尚书右仆射。第二年,又当东都留守。长庆四年(824年),在洛阳被加授为检校司空。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回朝当尚书右仆射。

宝历二年(826年)九月,昭义节度使刘悟死了,临终上表让他儿子刘从谏接任节度使。李绛秘密奏请赶紧派个离昭义军近的大臣去当节度使,让他赶紧赶过去,用“疾雷不及掩耳”的势头让刘从谏来不及反抗,只能听朝廷的。但当时宰相李逢吉、宦官王守澄都收了刘从谏的贿赂,都奏请让刘从谏当昭义节度留后(其实已经控制了昭义军),所以唐敬宗没听李绛的。

李绛这人挺正直的,在当时名声挺好。但他性格刚直,讨厌坏人,对好人和坏人态度差别特别大,所以老被人记恨。有一次,李绛和御史中丞王播在路上碰见,王播没给他让路。李绛就上奏说这事,敬宗让门下、中书两省讨论,大臣们都支持李绛。但李逢吉护着王播,又讨厌李绛,就把他的仆射给撤了,改授太子少师,去东都任职。

屡有匡补-任职勤勉-唐朝中期政治家-李绛-宰相 (屡 的意思)(图1)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文宗李昂即位,召李绛回京当太常卿。第二年七月,进封魏国公。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以检校司空衔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后来封了赵郡公。

身死兵变

大和三年(829年)冬天,南蛮打蜀地,李绛奉诏去西蜀救援。他在山南西道招了千把士兵去蜀地,走到半道,蛮军已经退了,招的士兵都回来了。

山南的兵额向来有规定,招的士兵该都退伍回家。大和四年(830年)二月十日,李绛早上起来处理公务,把招来的士兵召集起来,说根据诏遣返他们,按规定发粮饷,士兵们都闷闷不乐地走了。监军杨叔元这人贪心又受宠,恨李绛不巴结他,就趁着士兵嫌赏钱太少、闹哄哄的时候,煽动他们造反,想报私仇。士兵们吵吵嚷嚷地聚集起来冲向府署,抢了库里的兵器冲进使衙。李绛正和幕僚们吃饭,根本没防备。听说兵变赶紧往北跑,爬上女墙,衙将王景延拼命抵抗乱兵,最后战死了。左右的将校请李绛用绳子吊城逃跑,他没答应。李绛就和幕僚赵存约、薛齐一起遇害了,终年六十七岁。十三日,杨叔元谎奏说李绛收了新兵的赏钱,所以兵变被杀。结果三省长官替李绛喊冤,谏议大夫孔敏行奏了杨叔元煽动乱兵的事实,文宗才知道真相,追赠李绛为司徒,谥号“贞”。还给了他家布帛三千段、米粟二百石。

尚书右丞温造奉命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定计杀了乱兵八百多人,把杨叔元抓起来了。温造把亲手杀李绛的人剁成肉酱,发布杀害李绛命令的人处以极刑。砍了一百颗头祭奠李绛,三十颗祭奠王景延他们,剩下的全扔汉江里了。杨叔元最后被流放到康州(今广东德庆),当时人都觉得温造不杀杨叔元是个遗憾。

大中二年(848年),李绛本来和李岘等三十七人要一起画在凌烟阁上,但他的画像最后被唐宣宗留在宫里了。


上一篇: 轶事趣闻一览-王涯人物生平简介 (轶事趣闻一览下载) 下一篇:安史之乱为什么影响会那么大-直接让唐朝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为什么爆发)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