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国时期的三位-他们分别是谁-扬烈将军 (盘点三国时期的猛将)
扬烈将军,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杂号将军,杂号将军,又称列将军,中国古代武职官衔的一种统称,始于汉朝时期,盛行于南北朝,唐以后逐渐衰微,自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为重号将军,与此相对应的是,...
汉末三国那会儿,有个挺有意思的官职,叫“扬烈将军”,属于杂号将军里的一种。杂号将军,也有人叫它列将军,是古代武职官衔里的一种统称,从汉朝开始流行,南北朝那会儿用得最多,唐朝以后就慢慢少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些是“重号”,听着就厉害,但官位就那么几个,可打仗的时候需要封的武将越来越多,西汉打匈奴的时候,就慢慢多了些临时设的“杂号”。今天咱们就聊聊“扬烈将军”这三位,一个比一个有故事。
先说郭汜。郭汜,本名郭多,凉州张掖人(就是现在的甘肃张掖),东汉末年那会儿也算是个诸侯。一开始他是董卓的手下,公元189年跟着董卓进了洛阳,帮着董卓把朝廷大权攥自己手里。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杀了,牛辅也跟着没了,郭汜他们几个回来没靠山,本想跑回老家,又怕朝廷不饶,谋士贾诩一劝,就和李傕合计着反攻长安,还真把吕布打跑了,把汉献帝刘协给控制住了。
这么着,汉献帝封李傕当扬武将军,郭汜就是扬烈将军,樊稠他们几个当中郎将。郭汜肯定不满足这个“杂号”,没多久,汉献帝又封他后将军、美阳侯。后来李傕和郭汜为了抢权力闹得不可开交,到了195年,郭汜想劫着汉献帝回长安,结果计划暴露,自己扔下部队跑了。到了197年,就被自己的部将给干掉了。
再来说公孙渊。公孙渊,字文懿,辽东襄平人(现在辽宁辽阳),他爷爷是辽东太守公孙度,爸爸是左将军公孙康。228年,他逼着叔叔公孙恭把位置让给自己。魏明帝曹叡没听刘晔的劝,封他个扬烈将军、辽东太守,估计是想拉拢他。可公孙渊这人野心不小,总想在曹魏和东吴之间两头占便宜。233年,他联系孙权,想当吴国的“外应”,孙权要封他燕王,结果满朝大臣都反对,说公孙渊肯定靠不住,孙权没听。等吴国使者到了辽东,公孙渊直接把人杀了,献给魏明帝,被封了大司马、乐浪公,还继续当辽东太守。可他还是想自己说了算,后来就自立燕王,改元绍汉,还拉鲜卑人一起捣乱。
237年,魏明帝派毌丘俭去征召他,公孙渊发兵拦着,把毌丘俭打退了,然后就自立燕王,改元绍汉,还拉鲜卑人一起捣乱。第二年,司马懿带四万大军来打,公孙渊的军队被打败,最后被灭了,辽东这块地儿也就归了曹魏。
最后这位王昶,字文舒,山西晋阳人,曹魏后期挺有名的将领。年轻时候和同郡的王凌在当地都挺有名,王凌比他大点,他就把王凌当兄长。曹丕当太子的时候,王昶当太子文学,后来升中庶子;曹丕即位,又当了散骑侍郎,洛阳典农。魏明帝曹叡上台,封了他个扬烈将军,还给了个关内侯的爵位。慢慢就成了三国后期的名将。曹芳即位,他升徐州刺史,拜征南将军。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了曹爽,王昶挺受司马懿器重,他还主动请缨伐吴,在江陵打了大胜仗,升了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了京陵侯。255年平定“淮南三乱”有功,升骠骑大将军;256年诸葛诞造反,王昶占了夹石,盯着江陵,让吴军不敢动,诸葛诞被杀后,朝廷又给他加封,升到司空。259年去世,谥号穆侯。他儿子王浑后来还跟着打下了吴国,父子俩都是名将。

对了,王昶当扬烈将军那会儿,应该还没想到自己后来能升到司空,儿子还能成灭吴名将吧?历史这事儿,有时候也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