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史分析来看-真正想杀关羽之人为何是孙权 (按照正史分析历史事件)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什么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吕蒙还要...
《三国演义》里写,关羽被吕蒙偷袭后,退到麦城,等刘备的救兵,还想把荆州夺回来。结果上庸的刘封死活不出兵,益州的援兵也跟蜗牛似的磨磨蹭蹭。关羽没办法,只能放弃麦城,想往成都突围。可这时候最佳机会早就没了,最后被潘璋给抓了。

关羽被抓后,孙权一开始也没想杀他,还想劝降。结果关羽硬气得很,宁死不降。孙权手底下的人就说了:“当年他投降曹操,心里就没真归顺过,您劝他也没用啊!”孙权一听,得,干脆下令杀了。
原文:孙权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遂命推出。于是关公父子皆遇害。
这么看,《三国演义》里吕蒙压根没说要杀关羽,全是孙权拍板的。所以说,真正想杀关羽的,是孙权本人!新三国和《三国演义》说法不一样,那正史里到底是谁想杀的?吕蒙还是孙权?
按正史琢磨,我觉得真正想杀关羽的,就是孙权!为啥这么说?咱接着往下唠。
现在回头看,孙权偷袭荆州,这步棋走得是真不咋地,太蠢了!现在网上骂孙权的也不少,都说他把一手好牌打烂了,害得蜀汉越来越弱,东吴也丢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不过这都是咱事后诸葛亮,知道历史咋发展的,才说他错了。搁当年孙权自己眼里,他可觉得自己干得漂亮,东吴上下也都觉得这事儿特有利!

说真的,当年东吴就鲁肃一个人有战略眼光,基本开了上帝视角。他就知道,东吴想活、想壮大、想统一,必须得跟蜀汉绑一块儿。所以刘备不还荆州,鲁肃也没急着跟刘备翻脸,因为他清楚,一旦跟蜀汉闹掰,东吴单挑曹魏,根本打不过,最后得被曹魏吞了。鲁肃这眼光,是真毒,基本看透了三国走势!有他在,孙权一直跟刘备联盟,这条路走得还挺顺。
能看出来,自从孙刘联盟后,两家都发展得挺好。反倒是原本最牛的曹操,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曹魏内部乱糟糟,汉献帝总搞小动作,曹操头都大了。他自己治国也不太行,叛乱不断。刘备还在汉中把曹操揍得够呛,晚年的曹操天天忙得焦头烂额。后来关羽在襄樊之战直接抓了曹魏三万精兵,曹操连像样的兵都抽不出来调给徐晃,凑的都是新兵蛋子。
当时曹魏的实力已经弱到谷底,不是不可战胜了。只要曹操一死,刘备孙权一起上,曹魏内部再一闹,很可能直接崩盘。刘备孙权打进中原,真不是梦!可惜啊,就在这关键时刻,鲁肃死了。他死后上来个吕蒙,纯一武夫,军事能力还行,但战略眼光差远了!也就是他,把孙权的思想给带偏了。

鲁肃觉得,曹操在北方,实力太强,对东吴威胁大,单打独斗肯定打不过,所以孙权得跟刘备联手,一块儿对付曹操。吕蒙却觉得,曹操陆军厉害,水军不行,东吴靠长江天险就能挡住他。只要拿下襄阳,控制长江上游,再派支军队在长江里巡游,就能高枕无忧了,刘备曹操都不用怕。
《三国志》: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说真的,吕蒙这计策,短期内确实能挡住曹操刘备。但有个大问题:这计策得保证曹操永远练不出水军,这可能吗?长远看,曹操要打东吴,肯定得大规模练水军,迟早能打过长江。所以东吴根本挡不住,这就是吕蒙短视!好听点叫短视,难听点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洪水滔天”。
鲁肃在的时候,吕蒙被压着,孙权也听鲁肃的。可鲁肃一死,吕蒙上位,孙权的想法也跟着变了。
《三国志》: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从这记载看,鲁肃死后,孙权还想着打徐州,配合刘备。吕蒙却说,徐州打下来也守不住,不如打荆州,全据长江,就不用怕刘备曹操了。能看出来,吕蒙从头到尾就想全据长江、自保,根本没想过怎么统一天下!这就是他不如鲁肃的地方。也因为他,孙权改了鲁肃时期积极进取的路线,开始转向“保守”——其实也不算保守,反正走错路了。
孙权趁着关羽打襄樊的时候,偷袭了荆州。拿下荆州后,他没停手,反而派人往川中打!如果说偷袭荆州是听了吕蒙的,想全据长江自保,那打川中就是孙权的另一个打算:拿下益州,把益州、荆州、扬州连成一片,好跟曹操平分天下!其实当年周瑜就提过这计划,可惜周瑜死了,没实施成。
现在孙权又把这计划捡起来了,说明他从偷袭荆州开始,就没想着自保,而是想换条路进攻,还是有争霸野心的。可惜东吴陆军太菜,始终打不进益州,永安城也拿不下来,直到蜀汉灭亡都没成功。既然孙权要跟刘备撕破脸,要打益州,那关羽肯定不能留啊——这人多能打啊,留给刘备不如一刀杀了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