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推理破案的高手是谁呢 (三国第一cjb)
封建社会的地方长官主要职责有两项,征调赋役和断案,战争年代以军事为优先,这种行政性的事务往往会被军事性的行为所遮盖,所以人们看到的多是军事家们的谋略和战绩,而断案这类智慧和才能往往会被忽略,但三国诸侯...
封建社会的地方长官主要职责有两项:征调赋役和断案。打起仗来的时候,军事肯定是第一位的,像征调赋役、断案这种行政事儿,常常就被打仗的光芒给盖过去了。所以大家记住的,大多是那些军事家们的计谋和打下的胜仗,而像断案这种需要真本事的事儿,反倒容易被忽略掉。不过啊,三国那些诸侯,哪个不是想争天下的?所以他们不光会用打仗的将军,也特别看重能管行政的人才。这就是为啥好多不靠打仗的人,也能当大官。曹操手里捏着汉献帝呢,动不动就打着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所以他搞政权建设比别的诸侯上心多了。这么一来,一些专门搞行政的人,在他手下也能好好发挥本事。在曹操的手下,就有这么个人,官做到了留守府长史(差不多就是秘书长),军事上不算顶尖,但断案推理的本事,那可真是一绝。

这个人叫国渊。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县人。他当魏郡太守的时候,有人写了匿名信骂朝廷,曹操最恨这个了,非要查出是谁写的。国渊跟曹操说:“把这信留下吧,别声张。”他发现信里老引用《二京赋》的内容,就对手下功曹说:“咱们这郡以前是大地方,现在当首都了,可惜喜欢学问的人不多。你挑几个聪明的年轻人,我想让他们去拜师学学。”功曹选了三个人,国渊找来他们,先说:“你们学的东西还不够广,《二京赋》是本大学问书,现在懂的人少,会讲的老师更少,你们去找能读懂这书的人,好好请教。”然后偷偷跟他们说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十几天后,真找到了个懂《二京赋》的,三个人就去拜师。官吏趁机让这人写了个便条,跟匿名笔迹一对,明显是一个人!马上把人抓起来一审,全招了。国渊因为这事儿,升了太仆。
《二京赋》是东汉张衡写的,汉赋里的好东西。不过那时候天天打仗,真没几个人能静下心研究这种学问。国渊一看信里老引用这书,心里有数了:这是个爱读书、熟读过《二京赋》的人。再想想,这郡是大地方,但这样有学问的人不多,范围一下子就缩小了。可找到范围不等于能抓到人,关键还得用对法子。国渊假装派人去求学,让这人自己凑过来,觉得自己挺有本事,这一招真绝。等拿到他的字迹,一对比,就是他!案子就这么悄无声息破了。国渊这种靠推理、重证据的办法,确实高明。而且这案子是曹操亲自盯着的,他没搞什么全城大搜,就用了几个人,就把事儿办了,这脑子,真让人佩服。
能靠推理破案,说明国渊自己也有学问。更重要的是,他这人一向心善,做事讲究以人为本,敬畏生命。
国渊以前拜过汉末大儒郑玄当老师。后来被曹操叫去,当了司空掾属。曹操要搞屯田,就让国渊管这事儿。国渊管理能力确实强,把政策的利弊都平衡好了,屯田地分得合理,又按人口多少设官吏,考核办法也定得明明白白。才五年,粮仓就满了,百姓们都抢着干,干得还挺起劲。
曹操打关中的时候,让国渊当留守府长史,管后方。河间那边田银、苏伯反了,被打败后,按律他们的同伙都得砍头。国渊觉得这些人不是主谋,求曹操别杀他们。曹操听了,这一千多人都活了下来。写战报的时候,以前都习惯夸大,杀一个报十个。国渊报斩杀数量,有多少报多少。曹操问他为啥,他说:“打外头敌人,多报战功是给百姓看,显本事。可河间是咱们地盘,田银他们造反,打赢了,我这心里其实挺羞耻的。”曹操听了挺高兴,就这么着,国渊升了魏郡太守。
古代会办案的人不少,但这些人里头,不少都带点“酷吏”的味儿。比如满宠,曹操那时候当许县令,后来做到太尉。曹操想削弱汉朝势力,把太尉杨彪抓起来,让满宠审。杨彪是大官,年纪也大了,荀彧、孔融他们就跟满宠说,审可以,但别用刑。满宠没吭声,还是给杨彪上了刑。虽然后来满宠求曹操放了杨彪,但大伙还是觉得他这是“酷吏的心思”。所以说啊,国渊靠智慧办案,不折腾老百姓,不连累无辜的人,在那时候,真挺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