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刘晔是三国著名的战略家-为何他会默默无闻呢 (刘晔是三国著名人物吗)

三国中总有一些神奇的谋士,他们或许名气不是很大,但是却有着非常准确的预言猜测,刘晔就是这样一位,图,刘晔,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战略家,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中,袁曹官渡对峙,袁军登高射箭令曹军苦不堪言,正值此...

admin

三国里总有些谋士,名气不大,但预言贼准,刘晔算一个典型。

刘晔是三国著名的战略家-为何他会默默无闻呢 (刘晔是三国著名人物吗)(图1)

(图)刘晔,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战略家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对峙,袁军占了高处,箭像雨点似的射下来,曹军被压得抬不起头。这时候刘晔出了个主意,造发石车,一下子就把袁军的弓弩手压住了;后来他又让曹军绕着袁营挖壕沟,结果袁谋士审配挖地道的计划直接泡汤。小说里刘晔简直是官渡定海神针,招招都打在袁军软肋上。可你要是翻正史,发现他比小说还神,不光会打仗,看天下局势、看人,基本都能算准,活像个预言家。不过这人一辈子挺坎坷,最后虽然官拜大官、安享晚年,后世对他的评价却两极分化。

预言大师,基本都说对了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光武帝的直系后代。年轻那会儿,就被当时特有名的“人鉴大师”许邵评为“能辅佐治世的人才”。这人眼神贼毒,大到天下大势、各势力谁强谁弱,小到身边人的脾气好坏,他一眼就能看穿。最绝的是,他这辈子预言过不少事,基本都应验了。

刘晔年轻时就料定孙策肯定要偷袭打上缭的刘勋。刘勋在江淮一带算一号人物,孙策在江东看着他不爽,就写了一堆好话,还送了不少礼物,劝刘勋去打上缭,说上缭富得流油,自己不好意思独吞,想让刘勋帮忙。刘勋一看信,飘了,真准备出兵。当时刘晔正好在刘勋那儿,立马觉得不对劲,就跟刘勋说:“上缭那地方护城河深、城墙高,短时间根本打不下来。咱主力都耗在那儿,孙策肯定偷袭咱老巢,到时候咱进退两难啊。”结果刘勋没听,真去了。你猜怎么着?孙策趁他主力不在,直接抄了老巢,刘勋差点没地方待。

曹操拿下汉中,刘晔又劝他:“现在不趁机打巴蜀,以后更难打。”他说得很明白:“曹军现在士气正旺,就该一鼓作气拿下蜀地。刘备刚得到蜀地没多久,老百姓还不服他,现在汉中这个门户丢了,蜀地人心惶惶,这时候打最合适。要是犹豫了,等刘备他们稳住人心,再靠着蜀道天险守着,咱想打就难了。”曹操没听。后来事实证明,蜀地听说汉中丢了,乱成一锅粥,刘备诸葛亮压都压不住。曹操也因为这事儿错失良机,后来打汉中接连吃瘪,有生之年再也没能拿下蜀地。

关羽丢了荆州被杀,所有人都觉得蜀国肯定不敢出兵报仇了,刘晔却摇头:“刘备和关羽名义上是君臣,情分跟父子似的,他肯定要为关羽报仇,而且还想借此显摆自己的军力。”果然,刘备没多久就带着大军伐吴了。

刘晔不光看天下准,看各势力的动向、人的品性,也八九不离十。

吴蜀夷陵之战刚开始,东吴被刘备压着打,为了专心对付刘备,东吴向曹魏称臣。曹丕高兴坏了,刘晔却泼冷水:“东吴肯定不会真臣服。他们反复无常,现在是为了刘备才低头,咱要是不接受他们的请求,反而该趁机打他们,永除后患。”曹丕没听,后来东吴果然撕毁盟约,又跟蜀汉和好了。

(图)夷陵之战,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刘晔看人也特准。孟达投降魏国,曹丕特喜欢他,当心腹用。刘晔却说他:“这人贪婪又自大,靠耍心机讨信任,对谁都不会真感恩,他守的新城在魏蜀交界,迟早要反。”曹丕不信,后来曹叡即位,诸葛亮北伐,孟达果然又投了蜀国。

辽东公孙渊自己篡了叔父的位,当太守还向曹魏表忠心。刘晔说:“这人有野心,迟早拥兵自重。辽东离得远,还有不少少数民族捣乱,不如趁现在打他,安定边境。”明帝没听,后来公孙渊果然反了。

刘晔看局势、看事儿、看人,基本都能算准,活像个预言家。我觉得吧,他不光看得远,还特会琢磨人性。可话说回来,太会看透人心,有时候也不是好事。

当魏朝三代大臣,评价两极分化 刘晔是三国著名的战略家-为何他会默默无闻呢 (刘晔是三国著名人物吗)(图1)

(图)魏明帝曹叡,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

刘晔太会琢磨人心,对曹魏几代皇帝的心思门儿清,后期他就学会了揣摩上意,让人觉得有点没骨气。他当侍中时,曹丕兴师动众去游猎,问他游猎和听雅乐哪个好,刘晔说:“听雅乐哪有游猎痛快。”大臣鲍勋当场怼他:“你这就是拍马屁,顺着皇帝心意说话,奸臣!该治罪!”

魏明帝时期,曹叡想打蜀国,大臣们都反对,曹叡就问刘晔,刘晔私下说:“能打。”退朝后,有人问他蜀国能不能打,他又说:“时机没到,不能打。”曹叡觉得他前后矛盾,刘晔却解释:“伐蜀这种大事,你自己知道就行,不能跟外人说。”

后来有人跟曹叡说刘晔两面三刀,专门揣摩皇帝心思,还教曹叡一个试探办法:以后问他意见,故意说和自己相反的观点,如果刘晔每次都同意,那就是在拍马屁。曹叡一试,刘晔果然每次都顺着说,曹叡就觉得这人太滑,慢慢疏远他了,信任度大不如前。

虽然《三国志》肯定了刘晔的才智,但对他这种逢迎行为,其实是暗地里批评的。在《刘晔传》末尾,陈寿评价他儿子刘陶时,说“亦高才而薄行”,这个“亦”字,其实就是在批评刘晔没骨气。傅玄更直接:“以刘晔的聪明才智,要是有德义、讲忠信,那古代的贤士都比不上。可他光靠小聪明,不跟正经人打交道,对内不真心实意侍奉君主,外头又受世俗困扰,最后没能安身立命,多可惜啊!”最后傅玄感叹:“巧诈不如拙诚。”

“能辅佐治世的人才”,怎么就变了?

我觉得刘晔的变化,跟他经历的事儿有关。年轻时候,他为完成母亲的遗愿,偷偷潜伏,杀了父亲的侍从;还为了平定骚乱,一个人冲进去砍了扬州豪强郑宝。那时候的刘晔,又刚又热血,不光眼光毒,还带着一股侠气。可到了晚年,他却变得保守,会顺着曹丕、曹叡的心意说话做事,跟年轻时判若两人。

虽然刘晔看得准,可惜他那些对的主意,曹魏最高掌权者基本都没听,也挺让人唏嘘的。这可能也是他名气不如其他曹魏谋士的原因之一。而且刘晔是汉室宗亲,在朝堂上没曹氏亲族、颍川士族那样的政治集团撑腰,难免觉得孤独无助,只能小心翼翼地说话做事保护自己。他曾经跟人说过:“我不结党,是因为魏国刚建立,人心不齐。我在汉朝是皇亲,在魏国又当大官,少结交点人,没什么不妥。”

看刘晔一辈子,前半生意气风发,后半生却步步为营。可能是经历了东汉衰败、曹魏建立,看着身边名臣一个个没了,心里只想守成;也可能是正确意见总不被采纳,心里失落又无奈;更可能是因为自己特殊身份,怕被陷害,故意让自己显得有点“圆滑”,好自保。时代变了,刘晔的心气和志向也被磨平了,早就没有“能辅佐治世”的意气,多了点无力和无奈。可以说,他能看懂天下局势,却看不懂自己怎么在官场上活下去。曹魏的预言家,眼睛亮得能看透风云变幻,却左右不了自己的宦海沉浮。


上一篇: 三国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吕布当初没有被手下背叛的话 (三国的历史又称什么) 下一篇:为何却非常大没有名气呢-麴义是三国的一员猛将 (为什么这么大的事)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