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与姜维的防御方案各自是什么结果-同样是守卫汉中 (魏延与姜维的关系是什么)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魏延和姜维同样是守汉中,结果却截然不同...
魏延和姜维都守过汉中,结果却差得老远,一个让汉中稳如泰山,一个直接把蜀汉给带沟里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汉这地方,简直就是蜀汉的北大门,往北能盯着关中,往南护着巴蜀,东边连着襄邓,西边管着秦陇,太重要了。当年刘备跟曹操抢汉中,前线人不够,急得让诸葛亮赶紧支援。诸葛亮问杨洪咋办,杨洪就说了八个字:“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意思就是汉中攸关益州生死,不拿住汉中,益州都守不住。诸葛亮一听,觉得对,就把益州的家底全掏出来,帮刘备拿下了汉中。

这么一看,汉中的分量刘备心里门儿清。所以挑汉中太守的时候,他特意选了魏延。魏延也没让人失望,把汉中的防御体系搞得妥妥的,汉中一直太平无事。可到了姜维这儿,他非得按自己的想法改魏延的守汉中策略,结果直接把蜀汉给玩没了。他们俩的防守有啥不一样,咋就差这么多呢?
先说说魏延那会儿是怎么守汉中的。刘备任命魏延当汉中太守的时候,特意问他打算咋守汉中。魏延拍着胸脯说:“要是曹操带着全国大军来打,我就给他挡住;要是曹魏的偏将带十万兵来,我就直接给他灭了。”在场的人都让魏延这股豪气给震住了。
不过魏延可不是光说不练。他确实按自己说的法子布置了汉中的防御。从他跟刘备的对话里就能看出来,他对敌人可能来多少人、谁带兵,心里都有数,还把自己的本事、地形、兵力都算进去,给不同情况都备好了招儿。
魏延把敌情分成了两档。第一档是曹操亲自带主力来抢汉中。曹操用兵多厉害魏延清楚,自己肯定打不过。而且曹操一出动肯定是主力,魏延那点兵力也扛不住。那咋办?魏延打算用汉中的地形优势,把曹操死死拖住,让他过不来。这么耗着耗着,曹操自己就得撤军。

第二档就是曹操派偏将带十万兵来。能带十万兵的,肯定是曹操的心腹大将,这种屈指可数。魏延对曹魏那些将领的门儿清,知道他们几斤几两。虽然曹军十万兵,魏延兵力不够,但他琢磨着,凭自己的本事、加上兵力和地利,能把他们全歼了。
能看出来,魏延的防守方案里,汉中的地形占了很大比重。他把秦岭那些险要地方都用上了,在汉中北部层层设防,建了一个又一个城寨堡垒,把路都控制住。这样既能卡住敌人的行动,又能瞅准机会反杀。
曹军最怕的就是这种打法。当年曹操打完汉中之战,还心有余悸地说,南郑简直是座天牢,斜谷道就是五百里长的石头坑。魏延能根据情况,把敌人引进不利地形,要么阻击,要么全歼。
再说说姜维,他上台后就把魏延的打法全改了。姜维觉得魏延的打法太保守,歼灭不了敌人,想拿大功就得大改。于是他在汉中搞了套新战术,叫坚壁清野——敌人来攻的时候,把魏延那些严密防守的城寨兵力撤了,主力和粮食都集中到汉、乐两座城里。让敌人的主力大摇大摆进汉中,蜀军呢,就守着各处关隘打游击,再派支游袭队去敌人空虚的地方捣乱。敌人攻不下关隘,又抢不到粮食,汉中北部山区运粮又难,最后肯定撑不住撤军。等敌人撤退了,蜀军再全体出动追着打。那时候敌人被山道卡着,跑都跑不掉,蜀军肯定能赢大仗。刘禅听了姜维的,让胡济守汉寿,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后来钟会伐蜀,蜀汉就是用这套打法对抗魏军的。
那这两套打法到底咋样,实战中见真章。魏延守汉中那会儿,曹魏压根没敢来打过。魏延自己还嫌闲得慌,在控制汉中北部山区的同时,还琢磨了一套奇袭关中的方案,可惜诸葛亮没采纳,魏延老觉得自己的本事没处使。
魏延活着的时候,没人敢去汉中试试他的打法。直到魏延死了,司马懿才说要打汉中,结果被爱享乐的曹睿给拦下了。
魏延之后守汉中的将领,没改他的防御体系,虽然没魏延那本事全歼敌人,但靠着魏延留下的老底子,挡住敌人的进攻还是没问题的。

兴势之战的时候,魏延的防御体系就经住了考验。曹魏正始五年,大将军曹爽亲自带十几万大军攻蜀,三月从骆谷口打过来。当时蜀汉守汉中的是王平,手下不到三万人,兵力差太多了。
王平没听撤守汉、乐两城的建议,就靠着魏延留下的防御体系硬顶。他派刘敏在前线扛着,自己带兵在后支援,还防着敌人分兵偷袭。这么一来,魏军就被死死钉在兴势,补给跟不上。加上蜀汉援军也到了,魏军又累又饿,运的牲口都死光了,只能撤兵。撤退的时候还被蜀军追着打,惨败而归。
到了姜维这儿,他改的这套打法直接把蜀汉给坑没了。魏曹奂景元四年,司马昭发兵伐蜀,分三路:西路邓艾和中路诸葛绪牵制沓中的姜维,东路钟会带十二万兵,从斜谷、骆谷、子午谷三路并进打汉中。
蜀汉用了姜维的战术,把兵力和粮食都堆在汉、乐两城,放钟会大军大摇大摆进了汉中。钟会拿下汉城,搞到大批粮食,姜维的战术直接破产了。
姜维赶紧摆脱邓艾的纠缠,回军抢占了剑阁,才稳住局势。可他刚挡住钟会,西边又露了破洞。邓艾趁蜀汉防守空虚,偷渡阴平小道,拿下江油,又在绵竹打败诸葛瞻,刘禅只能投降,蜀汉没了。
那为啥魏延的打法能赢,姜维的就把蜀汉给玩没了呢?根本区别就在咋用汉中北边的地形。
魏延是把汉中北边的地利当兵力使,算进了他的防御体系里。姜维呢,就只把这地形当个障碍物用。这么一来,一个做加法,一个做减法,结果能一样吗?
兵法里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魏延的打法处处体现这个。他在汉中北部山区,靠着山险层层设防,就是用地形加强自己的兵势。敌人想抢山险,就得付出代价。这么一来,地利就成了魏延的优势,他用地形换敌人的伤亡和时间,增加敌人的困难,最后再一锤子买卖赢下来。
魏延这套打法,兴势之战和后来的仗都证明是对的。再加上魏延的军事本事,蜀军赢的就不光是打退敌人,说不定能全歼对方。可惜魏延死得早,没机会验证。后来的吴懿、王平本事不如魏延,但用他的战术,也达到了魏说的最低目标——打退敌人。
姜维是诸葛亮一手带出来的,受诸葛亮影响挺深。魏延和诸葛亮的战术想法本来就不一样,姜维肯定也不待见魏延的打法。

其实看看历史就知道,姜维的汉中之战,跟诸葛亮当年街亭之战就是一码事。当年诸葛亮出祁山,在街亭设伏,等曹魏军上钩。他不守近在咫尺的陇坻,放弃几十里关陇道的天险,就是要堵死关中到陇西的路,让曹魏援军钻进伏击圈。
张郃带着兵团走了二十多天,好不容易穿过关陇道到街亭,那心情肯定够呛。前面有蜀军守街亭,后面是险峻的关陇道。要是张郃打不下街亭,就被困在里头,时间长了肯定被诸葛亮围歼。可惜马谡在街亭栽了,诸葛亮的计划泡汤,只能撤军。
到了姜维这儿,当年街亭那一幕还在他脑子里转悠。他在汉中的防守,又照搬了诸葛亮街亭那套。他把汉中北边的山险当成当年的关陇道,把汉、乐两城当成街亭,结果街亭的事儿又重演了。钟会轻松过汉中北部山险,拿下汉城,姜维的战术彻底玩完。
可汉中的重要性哪是街亭能比的?丢了汉中,蜀汉危在旦夕。姜维只能守剑阁挡钟会,这样一来,就防不住邓艾偷渡阴平了。诸葛瞻一败,姜维只能眼睁睁看着蜀汉没了。
要是姜维不瞎改魏延的防御策略,汉中也不至于丢那么快。他可以靠着山险稳稳挡住钟会,自己带的主力还能当预备队,防备魏军其他方向。邓艾要敢偷渡阴平,就得面对姜维主力,肯定被灭。可惜啊,姜维错改了策略,直接把蜀汉给带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