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刘巴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为了筹集军饷 (刘巴向刘备提出了人么建议没有执行)

大家好,说起刘备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魏蜀吴三国间的军事争斗,其实是一部世家大族的纷争史,曹操能够雄踞北方并最终建立魏国,最大的功臣莫过于荀彧、郭嘉、陈群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孙权能够在江东开国,...

admin
说起刘备,大家肯定不陌生。魏蜀吴三国打来打去,说到底,其实就是那些世家大族在争地盘。曹操能在北方站住脚,最后建了魏国,荀彧、郭嘉、陈群他们这些颍川士族帮了大忙。孙权能在江东开基立业,也是靠着顾、陆、朱、张这几个江东大姓撑腰。但刘备不一样,他出身太低,除了“汉室宗亲”这个听起来厉害但没啥实际用的名头,根本拉不到什么豪族支持。所以跟着他的,基本都是关羽、张飞、魏延这种底层将领,糜竺这种没地位的富商,还有诸葛亮这种家道中落的隐士。 要是说颍川士族帮曹操、江东士族帮孙权,是为了保住自家家族的好处,那刘备手下这些出身低的文臣武将,说白了,就是为了搞钱和升官。所以啊,刘备这边打仗,主要靠的就是给官职、分财物。打刘璋的时候,他就跟手下人说:“这事要是成了,府库里的东西,我一分不要,都是你们的。” 真就这么干了,刘备刚拿下成都,士兵们全扔了兵器,跑去仓库抢东西,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这些功臣,一人分了五千万赏钱。不过刘备也傻眼了,钱分光了,军费没了。没钱,下一步仗还怎么打? 这时候,有个叫刘巴的降臣给刘备出主意:“您该铸‘直百五铢’,就是以前一枚五铢钱,现在当一百枚用。再让官府统一平抑物价。”汉末三国,大家还用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刘巴的意思就是铸新钱,一枚顶一百枚。从经济学上说,这招其实就是多印钱,让通胀转嫁出去,挺损的。但刘备急着要钱,立马同意了,下令铸直百五铢,后来还铸了太平百钱、定平一百这些。 不过刘巴提这建议时,也尽量照顾了蜀地百姓,因为发新钱的同时,官府还平抑了物价。结果真管用,几个月下来,府库又满了。当然,刘巴这“直百五铢”的作用,可不只是让府库几个月就充裕那么简单,后来的影响才是关键。 1700多年后,考古专家挖东吴的墓,统计出土的钱币,发现个有意思的事:18座东吴墓里,挖出来约4000枚钱,98%都是蜀汉的直百五铢,东吴自己的钱才50来枚。吴蜀虽然结盟,但各过各的,孙权心里根本不认刘备是正统(私下不叫“汉”,叫“西国”),但蜀汉的钱却在东吴到处都是,这不正好说明,蜀汉用钱换了东吴的物资嘛! 前面说了,直百五铢就是虚值大钱,刘备发它就是为了攒钱。蜀汉用这钱,花小代价从东吴换了东西,还把通胀甩给了东吴。东吴君臣难道没发现吗?其实蜀汉玩的是“金融战”,跟今天的美国有点像。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多印钱就能赚别国的钱,这是个慢功夫,隐蔽得很。 东汉末年打了那么久仗,加上董卓铸劣质钱搞坏了货币体系,民间都开始以物易物了。刘备的直百五铢虽然是面额大,但工艺好、币值稳,大家信得过,成了“硬通货”。结果直百五铢用了20多年,东吴才发现自家财富正源源不断往蜀汉跑。孙权在公元236年赶紧下令铸“大泉五百”,一枚顶五百枚,让大家交铜换钱。但晚了,东吴上下早就认蜀钱了,对新钱不待见——一是工艺差(铜料都偷工减料),二是怕贬值,最后只能把大泉五百回收熔了,说“以后再也不发了”。 整个三国,魏国最强,蜀汉最弱,但魏吴两国因为货币体系乱,都退回到以物易物了,只有蜀汉的直百五铢工艺最好,成了三国里唯一币值稳定的国家。考古也证实,蜀汉的钱在四川、湖北、江浙,甚至曹魏的河南都有发现,《泉志》还记载“今至巴蜀,至于襄汉,此钱甚多”。这么看,刘巴在蜀汉就待了几年,给刘备提的三条建议,居然暗合了现代货币金融学的理论,难怪诸葛亮后来感慨:“运筹帷幄,我真不如刘巴啊。”

大家好,说起刘备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魏蜀吴三国间的军事争斗,其实是一部世家大族的纷争史。

曹操能够雄踞北方并最终建立魏国,最大的功臣莫过于荀彧、郭嘉、陈群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孙权能够在江东开国,也是凭借顾、陆、朱、张等江东四大姓的鼎力支持。

但刘备因为出身寒微,除了汉室宗亲这个没有实际意义的空头旗号外,得不到任何豪族的支持。所以,围绕在刘备身边的都是诸如关羽、张飞、魏延等底层出身的将领,糜竺等地位低下的富商以及诸葛亮等家道中落的隐士。

如果说颍川士族和江东士族对魏、吴政权的支持是为了稳固各自豪族利益的话,那么刘备麾下出身寒微的文臣武将则是为了获得财富和地位。

刘巴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为了筹集军饷 (刘巴向刘备提出了人么建议没有执行)(图1)

所以,官职和财富的激励,是刘备阵营得以攻城拔寨的主要寄托。在攻打刘璋时,刘备即与众将约定:“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成功后,府库里的东西你们随便拿)

果然,刘备刚一打下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等功臣也各自获得赏钱五千万。

当初的承诺确实是兑现了,但刘备也为此犯了愁,因为军用不足了,没钱,就意味着刘备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将无法进行。

这个时候,一位叫刘巴的降臣建议刘备“当铸直(通值字)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汉末三国时期,各地通行的货币依然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五铢钱,而刘巴的提议是铸造“直百五铢钱”,也就是一枚五铢钱价值等同于过去的一百枚。

从经济学角度讲,这是一种通过增发货币转移通货膨胀从而攫取财富的“损招”。但是急于筹钱的刘备同意了,正式下令铸造直百五铢(此后又陆续铸造了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货币)。

刘巴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为了筹集军饷 (刘巴向刘备提出了人么建议没有执行)(图1)

但是刘巴在提这条建议时,还是最大限度的照顾了蜀地的百姓的,因为增发货币的同时,蜀汉还进行了“平诸物贾”(平抑物价)。果然,在这一政策之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当然,刘巴的“直百五铢”计策绝不仅仅是让蜀汉的府库在短短数月内充实这么简单,它后续的影响力才是对蜀汉政权的真正贡献。

1700多年后,考古专家在对已知的三国时期东吴墓葬进行文物统计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18处东吴墓葬中,共出土了约4000枚钱币,其中98%为直百五铢等蜀汉铜钱,东吴铜钱仅有区区50枚。

吴蜀虽然联盟,但却互不统属,孙权也从未将蜀汉视作正统(私下不称对方为汉,而称为西国),但刘备发行的铜钱大量在东吴境内出现,这恰恰说明蜀汉用钱币换取了东吴的物资,所以才造成了蜀钱在吴境的大量出现。

上文已述,直百五铢属于一种虚值大额铜钱,发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刘备的政权积累财富。蜀汉通过铸造直百五铢以很小的代价从东吴换来了贸易品,同时将通胀输出到了东吴。

刘巴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为了筹集军饷 (刘巴向刘备提出了人么建议没有执行)(图1)

难道东吴君臣就没有发现吗?

其实,蜀汉玩的是“金融战”,颇有点像今天的美国一样,美元作为国际公认的贸易货币,使得美国可以通过大量印制美钞来攫取他国财富,这是一个长期而隐秘的过程。

东汉末年因为长期战乱,加上董卓铸小钱破坏了汉朝的货币体系,使得民间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情况,而刘备铸造的直百五铢虽然是大额货币,但因为工艺精良,币值稳定,所以赢得了民间信任,一度成为“硬通货”。

直到直百五铢铸造20多年后,东吴君臣才发现本国财富在不断的向蜀汉转移,因此,孙权在嘉禾五年(公元236年)也匆忙下令:“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

但为时已晚,东吴上下早已对蜀钱青睐有加,对新发行的本国货币大泉五百并不信任,一来是因为铸造工艺差(铜料偷工减料),二来是担心贬值,所以,东吴不得不将大泉五百回收“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从此不再发行。

纵观整个三国,以魏国最强而蜀汉最弱,但魏吴两国都因货币体系混乱,退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唯独蜀汉直百五铢达到了铸造工艺的高峰,成为三国当中唯一一个币值稳定的国家。考古也证实,蜀汉的钱币在四川、湖北、江浙甚至曹魏统辖的河南境内都有发现,《泉志》也曾记载“今至巴蜀,至于襄汉,此钱甚多”。

可见,刘巴虽然供职蜀汉政权只有区区数年,但给刘备所提出的三条建议,却暗合了现代货币金融学的理论,难怪诸葛亮曾感慨的说到“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论运筹帷幄的计谋,我跟刘巴比真是自愧不如啊)。


上一篇: 能力却让诸葛亮自愧不如-刘巴为什么会轻视刘备 (能力却让诸葛亮自愧不如) 下一篇:赵云实力那么厉害-公孙瓒为何没有重视赵云 (赵云实力那么强吗)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