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能力如何-文鸯在三国时期为何会被人忽略 (他的能力如何翻译)
文鸯在三国时期为何会被人忽略?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七进七出,出自京剧长坂坡、豫剧长坂坡、秦腔剧长坂坡等戏剧艺术,原型为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的长...
提到三国猛将,赵云“七进七出”长坂坡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正史里其实还有一位同样“七进七出”的狠人——文鸯。为啥他名气这么小呢?今天就来唠唠。
咱们常说的“七进七出”,其实是京剧、豫剧这些戏文里编的,正史里《三国志·赵云传》只写了他“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但架不住戏文演得好,赵云就成了猛将代名词。
不过啊,在三国末年,还真有位正史里实打实“七进七出”的猛将,就是文鸯。《资治通鉴》里写得很清楚:公元255年,司马师派八千骑兵追他,文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这战绩,跟戏文里的赵云有得一拼,可他的结局,却比赵云惨多了。
文鸯(238~291年),字次骞,小名阿鸯,老家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跟曹操是老乡。在古代,老乡关系那可是相当铁,比如许褚能当曹操的贴身保镖,不光因为他能打,也是因为这层同乡情谊。文鸯他爹文钦,更是个狠人,骁勇善战,还因为跟曹魏一族同乡,特别受大将军曹爽器重。结果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曹爽倒了,文钦家也跟着失势了。后来文鸯跟着爹驻守扬州,防着东吴。
说白了,文钦父子这波操作,就是打着“勤王”的旗号,跟司马懿家杠上了。正元二年(255年),大将军司马师废了皇帝曹芳,镇东大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一看,这还了得?立马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这就是“淮南三叛”里的第二叛。
那时候文鸯才十八岁,年轻气盛,勇冠三军,跟文钦说:“爹,趁他们还没站稳脚跟,咱们现在就冲,肯定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文钦一听有道理,就分兵两路,带着文鸯趁夜摸黑去袭司马师的大营。司马师本来眼睛就长了个瘤子,正难受呢,被文鸯这一通猛冲,直接吓懵了,带伤的眼珠子都从瘤子里蹦出来了,疼得他差点晕过去。可他怕乱军心,硬是一声没吭,咬牙挺着。
虽然最后司马师还是平定了叛乱,但文鸯这一下,直接把他的病给干重了,估计这也是他当年就挂了的原因之一。
《资治通鉴》里这段写得特带感:“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就问你牛不牛?经此一战,文鸯这勇猛,绝对能跟吕布、许褚、赵云他们排一块儿。可惜毌丘俭兵败后,文鸯跟着文钦投降了东吴。但文鸯在吴国也没待多久。
公元257年,魏国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反了司马昭,吴国派文钦父子去支援。结果诸葛诞这人多疑,没多久就把文钦给杀了。文鸯听说爹没了,一咬牙,直接投降了司马昭。诸葛诞败亡后,司马昭还让他兄弟把文钦好好安葬了。从这以后,文鸯就对司马昭感恩戴德,成了司马家忠实的打手。后来西晋代魏,文鸯继续在晋朝混,晋武帝司马炎封他当平虏护军。
不过,文鸯最牛的还在后面。泰始六年(270年),河西的秃发鲜卑部落造反,一口气干掉了好几个晋朝大将,把晋武帝急得够呛。当时蜀汉虽然没了,但东吴还在呢,边境又闹乱子,真是焦头烂额。直到咸宁三年(277年),文鸯临危受命,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马,把秃发树机能打得满地找牙,二十万胡人部落都投降了,这下他可名震天下了。
但你猜怎么着?这么大的功劳,晋武帝司马炎居然没怎么赏他,反而把他给免官了,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公元290年,晋武帝死了,晋惠帝继位,皇后贾南风开始作妖,把太傅杨骏一党全收拾了,朝廷乱成一锅粥。这时候,东安王司马繇蹦出来了——他是诸葛诞的外孙,一直记恨当年文鸯背叛诸葛诞,导致诸葛诞兵败。于是趁机诬告文鸯和杨骏一块儿谋反。文鸯就这么被冤杀了,还被夷灭三族,死的时候才五十四岁。
跟赵云善终比起来,文鸯这结局真是惨得不行。不过他的勇猛,后人还是认可的。唐朝诗人杜牧就夸他:“壮比文鸯,勇同李敢。”《西园闻见录》里也把他跟赵云并列:“赵云、文鸯,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