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何-历史上吴国是三国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历史是为什么)
吴国,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刘禅投降蜀国灭亡,公元249...
三国里头,吴国算是活得最久的那个——从孙权称帝到被西晋灭掉,硬生生撑了五十多年,比蜀汉、曹魏都扛得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蜀国263年就没了,刘禅直接开城投降;曹魏更惨,249年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夺权,265年司马炎直接篡位,西晋都建起来了。吴国呢?愣是拖到280年,最后怎么也撑不住的?
先说说地利。长江天险,这几乎是东吴的命门。
东汉末年三国分家,蜀国靠山川险要,吴国就凭长江这道天然护城河,不然早被曹魏按在地上摩擦了。刘备拿下汉中后,蜀地基本稳了,诸葛亮北伐的次数比曹魏打蜀国还多,说明曹魏真啃不动蜀国的山。
伐蜀有多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嘛!但邓艾这人轴,非要翻山越岭走阴平小道,结果真让他摸到成都城下,刘禅当时就慌了,直接投降。
长江这道坎,曹操、曹丕父子俩哪年不想过去?赤壁之战时曹操多威风,结果一把火烧光;后来曹丕几次带兵打,都让吴国的水军挡回来了。就连司马炎灭吴,都老老实实花了十几年造船、做准备,才啃下这块硬骨头。
再说说人和。其实刘禅当时真可以再撑一把——邓艾孤军深入,没粮没援的,成都城墙那么厚,硬抗说不定能拖住。可问题是蜀地人心散了,尤其是益州那些本地士族,早就想着回曹魏当官了,不想再受刘备集团这个“外来户”管着。
刘备他们家在益州,一直没搞定本地士族的心思,所以蜀汉快完蛋时,能打的就姜维、夏侯霸这几个降将,人才断档太严重。邓艾刚到,谯周这些人就喊着要投降,一点不拖泥带水。
孙策刚到江东时,本地士族可没少给使绊子。会稽太守王朗宁可跑回北方,也不肯帮他;吴郡太守许贡还偷偷给朝廷出主意对付孙策,孙策后来就是被许贡门客搞伤的。但孙权不一样,他跟江东大族顾、陆、朱、张这些人慢慢谈拢了,把大家的利益绑一块儿——陆逊当大将军、顾雍当丞相,都是本地士族,这下大家总算一条心了。
孙权晚年可能又猜忌这些士族,逼死了陆逊。可真到了亡国关头,江东士族还是站在孙家这边。孙皓那暴脾气,谁都知道,但陆抗(陆逊儿子)照样带着兵死守长江,硬撑着东吴的最后一道防线。要不是实在撑不住了,他们估计还能再打。
以前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觉得就是句口号。现在读多了三国史才明白,这话真不是盖的!曹魏那么强,蜀国那么险,都比吴国先完蛋,说白了还是“人和”——人心齐,才能扛得住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