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斩颜良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在三国的正史中 (关羽 斩颜良)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从正史来看,关羽斩颜良、张辽斩踏顿、黄...
聊三国里的几个斩将,关羽斩颜良、张辽斩蹋顿、黄忠斩夏侯,哪个含金量更高?咱今天就掰扯掰扯这事儿。
《三国演义》里关羽斩颜良,很多人觉得是偷袭,胜之不武。毕竟颜良二十回合就能打跑徐晃,武力肯定不输关羽,要是公平对战,关羽哪能秒杀?那正史里这事儿到底咋回事?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打曹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围白马。袁军当时实力强,郭图是谋士,淳于琼和颜良都是猛将,曹操不想硬拼,怕损兵折将。
曹操的计划是:先带人假装在延津渡河,做出要偷袭袁军后方的样子,逼袁绍分兵。等袁绍分了兵,曹操再带轻兵急奔白马,这样既能打颜良个措手不及,又能缩小双方兵力差距。
《三国志》里说,荀攸跟曹操说:“现在咱兵少,打不过,得分化他们。您到延津,要是假装带兵渡河去抄他们后路,袁绍肯定分兵向西拦您,然后咱轻兵偷袭白马,趁他们没准备,颜良就能抓。”曹操听了,袁绍果然中计,分兵向西。

袁绍手下的沮授还劝过他:“颜良这人性格急躁,虽然勇猛但不能单独带兵,让他打白马肯定被曹操打败。”结果袁绍不听,还是让颜良去了,最后真败了。
《三国志》: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
这么看,这场仗颜良从一开始就输了,中了曹操的计。但谁也没想到,他败得这么快——不是乱战中被杀,而是关羽直接冲进阵里,把他给斩了!
《三国志》: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有人说关羽是偷袭,但颜良是一军主帅,身边肯定有护卫。关羽能冲到帅旗下,说明护卫已经被他解决了,可见关羽确实猛得不行!

不过史书说这战是张辽和关羽一起打的。他俩的战术可能是:张辽带人在前面牵制颜良的军队,吸引火力,关羽带精锐从侧面杀进去,打了颜良个措手不及。加上关羽本来就勇猛,被称为“万人敌”,颜良手下根本挡不住,最后关羽就实现了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战绩。
关羽斩颜良能成,主要三个原因:一是曹操策略好,声东击西让颜良措手不及;二是张辽和关羽战术配合到位;三是关羽自己勇猛。这三个里,曹操的策略最关键,其次是战术,最后才是关羽的勇。没有正确策略和战术,这仗根本赢不了。
张辽斩蹋顿,是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当时曹操打败袁绍,他儿子逃到乌桓,曹操决定轻兵急袭乌桓,结果在白狼山撞上了乌桓大军。曹操的部队在后面,他身边人不多,很多人还没穿铠甲,大家都劝他等等大部队到了再打。但张辽不这么想。
《三国志·武帝纪》: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

张辽觉得,乌桓军正在行军,还没发现咱们,也没排好队形,这时候一冲,他们以为大军来了,肯定崩溃。要是等他们排好阵,正面打,咱得死不少人,还不一定能赢。所以最好马上突袭!曹操觉得对,直接把自己的指挥旗给了张辽,让他指挥。结果张辽真行,大败乌桓,斩了单于蹋顿。
《三国志·张辽传》: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其实我觉得,张辽斩蹋顿这仗,比关羽斩颜良难度和含金量都高。关羽斩颜良,主要是曹操策略好,从袁绍分兵开始,颜良就注定输了,关羽只是加速了他的死,这战主要体现关羽勇猛。但张辽斩蹋顿,战略战术都是他提的,还亲自上阵,以少打多,最后斩了蹋顿。他比关羽多了一层指挥的层面,所以我觉得张辽这战表现更强。

黄忠斩夏侯渊,是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备打汉中一直没进展,亲自带兵攻阳平关,但关太坚固,夏侯渊、张郃守着,打不进去。后来刘备绕到阳平关后面的定军山扎营,夏侯渊和张郃只能来挡。
定军山下,夏侯渊和张郃修了工事挡刘备。刘备却猛攻张郃,把张郃打得很惨。张郃向夏侯渊求救,夏侯渊分了一半兵去救他。结果夏侯渊的兵刚走,刘备就让黄忠带人冲过去,直接斩了夏侯渊,整个曹魏都震动了。
《三国志》: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三国志·黄忠传》: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不过从《三国志》看,黄忠可能不是亲手斩的夏侯渊,夏侯渊更可能是乱军中被杀。所以这战主要体现黄忠勇,但他的勇,好像还比不上当年的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