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结局如何-三国时期出现过几次托孤事件 (最后的结局如何我都认)
在古代,托孤事件很普遍,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白帝城托孤,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在古代,托孤事件很普遍。白帝城托孤,这事儿估计大家都听过。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写着: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得不行了,把诸葛亮从成都叫来,托付后事,说:“你才能比我强十倍,肯定能安定国家,完成统一大业。要是这太子还行,你就辅佐他;要是不行,你可以自己来。”诸葛亮当时就哭了,说:“我一定拼死效忠!”刘备又给后主刘禅下诏,说:“你以后跟着丞相,得把他当亲爹一样伺候。”
白帝城托孤之后,刘禅当了皇帝,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还兼着益州牧。作为托孤大臣,诸葛亮是真勤快,事无巨细都亲自管,赏罚也分明。他还跟东吴恢复了联盟,平定了南中的叛乱。前后五次北伐,可惜都因为粮草不够没成功。最后积劳成疾,在建兴十二年(234年)死在五丈原,才54岁。这么看下来,白帝城托孤在三国里算挺成功的例子了。但要说失败的,三国里也有不少,尤其是下面这两次,直接把皇帝给废了,甚至江山都改姓了,绝对是托孤里翻车的典型。
孙权托孤
先说孙权托孤。太元元年(251年)冬天,孙权去南郊祭天地回来就中风了,同年十二月赶紧把大将军诸葛恪他们叫进宫,托付后事。神凤元年(252年)四月,孙权在内殿驾崩,活了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他当时指定了五个托孤大臣: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还有宗室的孙峻。孙权估计想着,这五个人有文有武,还有自己家的孙峻,互相能制衡着,肯定能辅好太子孙亮,让他稳坐皇位。可他哪能想到,这次托孤居然成了三国最失败的之一——他挑的这五个顾命大臣,最后全死了,东吴跟着乱成一锅粥,托孤的皇帝还被废了。
孙权刚死,中书令孙弘因为平时和诸葛恪不对付,就瞒着消息想假传圣旨干掉诸葛恪,结果被孙峻告发了。后来诸葛恪请孙弘议事,当场就把他给杀了。到了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又被皇帝孙亮和另一个托孤大臣孙峻联手害死,才五十一岁。孙峻临死前把权力交给了堂弟孙綝。吕据听说孙綝接了孙峻的班,气坏了,联合几个都督上书要立滕胤当丞相。孙綝知道后,带兵打吕据,吕据打不过,自杀了;接着孙綝又把滕胤给杀了。这么一来,孙权那五个顾命大臣,全都没了。
到了公元258年,孙亮被权臣孙綝废成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又被贬成候官侯,去封地的路上死了,才18岁(也有说是被毒死的)。孙权托孤的这个幼子孙亮,别说坐稳皇位,连命都没了。这肯定不是孙权想看到的结局。而且这次托孤闹出的内乱,直接把东吴给搞弱了,大臣们互相斗,人才损失严重,甚至为后来东吴灭亡埋了雷。
曹叡托孤
再说说曹叡托孤,这也是三国里特别失败的一次。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太尉司马懿刚从辽东回来,驻扎在河内郡。魏明帝曹叡赶紧用快马把他叫进宫,拉着他的手说,让你和大将军曹爽一起辅佐太子。司马懿当时哭得不行,一个劲儿磕头,答应了。结果当天曹叡就在嘉福殿驾崩了,才三十六岁。曹芳即位后,一开始司马懿和曹爽还一起辅佐,曹魏还算太平。可后来大将军曹爽先动手了,这俩托孤大臣就开始了生死斗。
正始八年(247年)四月,曹爽听信心腹何晏、邓飏、丁谧的计策,把郭太后赶到永宁宫,自己独揽大权。五月,司马懿就装病不上朝了。到了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爽兄弟几个都跟着。司马懿趁机上奏郭太后,说曹爽要谋反,把他兄弟给废了。这就是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没守着当初的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了曹爽和他的一帮党羽,还灭了三族。这么一来,司马懿靠高平陵之变,直接把曹魏的大权给夺走了。
后来司马懿在嘉平三年(251年)死了,活了七十三岁。嘉平六年(254年),曹芳想跟中书令李丰他们一起除掉司马师,结果事情败露,司马师杀了参与者,还逼郭太后废了曹芳,改立曹髦当皇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着掌权。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被杀了,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他们灭了蜀汉,自己被封为晋公,第二年又成了晋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了,他儿子司马炎没多久就篡位建了晋朝。这么看,曹叡这次托孤,直接让曹魏的江山换了主人,最后西晋统一了三国,三国时代就这么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