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导致了北魏的灭亡-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北魏孝文帝改革 (也导致了北魏的灭亡)
北魏拓跋部国家的最初成立,原系五胡一环节,以及,乱华,潮流的延长,开国期间连续三代雄才大略君主在位,以及其后嗣位皇帝都能兢兢业业,终于超脱五胡式国家原型,统一北方成功,而昂然登入堂堂大国范畴,终因此于...
北魏拓跋部刚建那会儿,本来也算五胡乱华里的一个环节,算是那股潮流的延续。开国头三代都是厉害的君主,后面继位的皇帝也都挺上心,总算没走五胡老路,统一了北方,成了真正的大国,在南朝宋、齐那些乱糟糟的年代,南北对峙,他们这边优势可太明显了。

鲜卑人当领导的,跟汉人一起干,战斗力、团结力、组织力都特别强,这就是他们的底气。汉人愿意跟胡人合作,既有想实现政治理想的,也有想保住自己那点利益的,两方面可能都有。胡人这边呢,虽然早就在汉人堆里待着,学了汉人的文化,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光有汉人帮忙还是不够,而且统治这事儿,本身就是门技术活儿,挺讲究艺术的。
胡汉一起管的政权,地方上基本还是汉人在当家,跟以前汉人政权没两样。不一样的是上面那层领导网,虽然是鲜卑贵族当的,但也离不开汉人帮忙。北魏那些汉人大豪族,一方面教已经汉化了的鲜卑人“再汉化”,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跟着南方学,把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力绑在一起,搞成了世族。这么说吧,世族这个阶层,南北朝时候南方北方都有。
鲜卑人被汉族文化影响,其实挺早的。从他们定居绥远半个世纪后,打到山西北部,在晋朝底下搞了个“代”自治区的时候,就看得出来了。那时候他们居然自称是轩辕黄帝的后代,把汉人最骄傲的老祖宗拉来当自己的祖宗。
南朝人看北魏鲜卑人还留着辫子,就管他们叫“索虏”;北魏人看南朝被长江围着,就叫他们“岛夷”。那个“夷”字本来是汉族用来骂人的,结果北魏反过来用来说南朝,这说明啥?说明北魏的鲜卑人,早就被北边的汉人世族带偏了,思想上、生活上都快跟汉人没区别了。到了五世纪,北魏鲜卑人除了名字还叫鲜卑,生活习惯、文化早就跟汉人一模一样了。

北魏头三代皇帝在位那会儿(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前半),在国都平城的基础上,沿着汉朝长城,设了怀朔、武川、抚冥、怀荒、柔玄、御夷这六个镇。这六个镇不是普通郡县,是军政合一的军事管制区,跟平城连着,算是国家的核心延伸区,也是北族人聚居的大本营。这里汉人胡人混居,地方挺长,北魏管得特别严。
汉朝末年就快没人管的长城,北魏又给大规模修好了。长城本来是汉人用来分开种地和放牧的,到了北魏,不光继承了,还把长城从原来的国境线,变成了真正的国防线。北魏自己本来是游牧民族,后来居然代表中国去抵抗草原上的其他势力,而且越来越靠长城。你看他们修长城、设六镇,就知道鲜卑人汉化得多彻底了。

北魏的汉化运动,和政治成熟是互相促进的。统一北方后大概五十年,到了第七代、第八代的孝文帝,汉化又迈了一大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把国都从平城搬到了黄河平原的洛阳。
孝文帝这人,放汉、唐里也是厉害的皇帝,文化水平也高。搬到洛阳才三年,就下了一堆诏书,强制禁止“北族”说自己的话、穿自己的衣服。姓氏也改,仿照汉人世族,定了118个汉姓让大家换,他自己把拓跋氏改成了“元”,带头改。北边的贵族、老百姓跟着迁到洛阳的不少。太和十九年还规定:“迁到洛阳的人,死后埋在河南,不准回北方。”这下,从代地迁来的人全成了河南洛阳人。
到了这时候,北魏的“北人”就跟清朝亡了以后的满族人似的,民族意识都快没了,彻底变成汉人了。五胡汉化不是单向的,不是光汉族影响他们,他们自己的文化也反过来影响了汉族。汉族文化加了点北族的东西,才更壮大,更容易吸收北族人进来,汉族自己也因为混了新的血统,变得更“新”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
孝文帝搞改革挺热心的,但太激进,光想着往前冲,没顾后面。迁都洛阳就出了副作用。这副作用要命,孝文帝和他儿子那会儿没爆,最后还是导致了国家分裂、朝廷完蛋,就是因为留在北边的北族和皇室关系越来越远。
六镇和旧都平城,本来是一体的,一起管着国家核心,管了一百年。迁都洛阳,六镇立马跟中央断了联系,地位变低了,地方也越来越荒凉。以前六镇的将军还能调到中央当大官,不是鲜卑贵族还不能当,这时候没人管了,南迁的高官谁都不愿意回荒凉的北边。
六镇的将军从制度上被踢出了中央体系,留在当地的北族人也被忘了。跟迁到中原过舒服日子的族人比,简直是两个世界。精神上、物质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六镇的北族人只能眼睁睁往贱民路上走。
后来的史学家说:“自孝文帝定都洛阳,想用汉文化改变胡人,结果太过头了,重文轻武。六镇的兵卒,都被抛弃了,跟奴隶一样。”从这里就能看出当时的情况。洛阳那些鲜卑权贵过得有多奢侈?河间王府就有六千奴隶、五百妓女。一对比,六镇的北族人心里得多恨、多憋屈,这火要是再不改善,早晚得爆。

不幸的是,损害北边族人利益的情况越来越糟。迁都后二十一年,孝文帝的孙子孝明帝即位,他亲妈汉人胡太后掌权,后族、皇族、大臣之间斗得不可开交。
皇帝长大了,摩擦更多,六镇终于反了,乱子接二连三。后来胡太后杀了自己19岁的儿子孝明帝,又立了个三岁的小皇帝,这时候北边剩下的旧势力里,最厉害的尔朱荣找借口南下,把洛阳政权给推翻了。胡太后和小皇帝城破的时候,被扔河里淹死了,小皇帝在位才俩月。
王公大臣两千多人,被尔朱荣的军队集体杀了,报复搞到了顶点。这时候,离孝文帝死才二十九年(公元528年),尔朱荣拥立了一个不是孝文帝一系的皇族当傀儡皇帝,就是孝庄帝。

北魏王朝的掘墓人尔朱荣(493年—530年)
北魏后期有个现象,汉人军事势力起来了。北魏早期,基本是鲜卑人打仗,汉人种地。后来招了很多汉人当兵,六镇的胡汉混合部队里,汉人越来越多。尔朱荣出事的时候,他留在后边管六镇的铁哥们,就是汉族职业军人高欢。
尔朱荣的势力没得意多久,跟孝庄帝冲突中被杀,孝庄帝又被尔朱家杀了,皇位换来换去。最后是高欢,以晋阳为据点,成了当时最大的武力集团,他镇压了尔朱家,自己成了“第二个尔朱荣”。
高欢的傀儡皇帝是孝文帝的孙子孝武帝,他受不了被压迫,公元534年逃到长安,投靠了鲜卑大将宇文泰。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公元550年,高欢的后人学南朝搞禅让,建立了“齐”(北齐)。七年后的公元557年,西魏在宇文泰后人手里,也用同样方式变成了“周”(北周)。拓跋魏从公元386年建立代国到西魏禅让,总共171年就亡了。末期,东魏从公元535年开始,才活了17年;西魏从公元535年开始,也只撑了23年。

北齐高祖高欢(496年—547年)
已经改姓“元”的拓跋氏皇族,下场也惨得不行。北齐建立的时候,把姓元的全杀了,男的不管老少都砍头,杀了三千多人。史书说:“把婴儿扔到空中,用长矛接住,全扔到漳河里,割鱼的人捞到很多婴儿的指甲,城里人因此很久不吃鱼。”这简直是人间惨剧。
北齐最大的贡献是搞了部法典。公元564年颁布的《十二律》,在中国法律史上承前启后。笞、杖、徒、流、死这五种刑罚,还有“十恶”大罪(反逆、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都是北齐定的。犯了“十恶”不管是谁,一律不赦,这就是“十恶不赦”的由来。
西魏学古代周礼改制的同一年,宇文泰死了。年底,他儿子继承权力,推翻西魏自己当了皇帝,这个朝代想恢复周朝制度,也像周朝一样建都长安,所以国号就叫“周”。北周搞改革挺认真的,掌握了历史主动权。儒家精神在西魏、北周的时候明显复兴,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家理论终于真正实践了。标志就是按《周礼》搞的官制。

宇文泰(507年—556年)向苏绰讨教治国之策
从隋朝到唐朝,代表旧时代过去了,新的统一中国和新的汉族正式诞生了。这个继汉朝之后在世界史上大放异彩的朝代,其实是北朝孕育出来的,制度也以北朝为基础。经济制度继承了北魏的均田制,兵役制度是北周府兵制的延续,法律则以北齐的河清律令为蓝本。
唐朝后来被人称赞的“切除世族肿瘤”,让人民参政又回到了汉朝那种一律平等,其实就是继承了北魏“不限资荫,惟在得人”的改革,并且发扬光大了。所以说,唐朝那么厉害,固然是南北融合的结果,但主要源头还是在北方。南朝代表旧时代衰落,北朝酝酿新时代兴起,这就是南北朝历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