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对北魏来说究竟是错是对-孝文帝改革 (对北魏的评价)

说到孝文帝改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公元499年三月底,一支行色匆匆的大军正在从汉水往北行军,这支大军全然没有击败强敌之后的喜悦,因为这个时候统帅大军的一代雄主——北魏孝文帝元宏已然病情恶化,时刻都有可...

admin

说到孝文帝改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公元499年三月底,一支急匆匆往北赶的大军正从汉水那边过来,这队伍一点打赢了仗该有的高兴劲儿都没有,为啥?因为带队的北魏孝文帝元宏,病得越来越重,随时都可能咽气没几天。大军好不容易走到谷塘原的行宫想歇歇脚,结果四月初一这天,元宏的病又猛地加重了,突然就没了,才三十三岁

时间跳到公元523年,那场把北魏根基都动摇了的“六镇起义”炸了锅。接下来的十年里,尔朱荣、高欢、宇文泰、贺拔岳这些狠人一个个冒头,在他们一顿折腾下,北魏帝国眼瞅着就不行了,到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跑了,北魏也算彻底玩完了

从冯太后和孝文帝搞的“太和改制”,到孝武帝元修往关中跑,北魏从巅峰到完蛋,就三十来年。而那场要了北魏老命的“六镇起义”,其实就是“太和改制”留下来的烂摊子,再加上孝文帝当时搞全面汉化,也给北魏的灭亡埋了雷

对北魏来说究竟是错是对-孝文帝改革 (对北魏的评价)(图1)

要说从古到今,史学家对孝文帝元宏的评价,那真是两极分化。有人说他是促进民族融合、把北魏推到顶天的英雄,也有人骂他是让鲜卑族消失在历史里、把北魏帝国搞崩盘的罪魁祸首

那问题来了,这位从小就当皇帝、锐意搞改革的元宏,到底是英雄还是罪人啊?“太和改制”这事儿,到底是对是错呢?

我觉得吧,不管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还是对鲜卑族,甚至对北魏帝国,孝文帝都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不算罪人。“太和改制”虽然有好处也有坏处,但对北魏来说,好处绝对比坏处大!

为啥这么说?很简单,当时的北魏,要是不改革,铁定得嗝屁得更快;改革了,至少还有口气喘。“太和改制”确实也给北魏续了命;对中华民族和鲜卑族来说,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把五胡乱华以来闹得不可开交的民族矛盾,缓和了不少。鲜卑族虽然后来没了,可后来的隋唐皇帝,谁身上没流着点鲜卑血啊?鲜卑的血早就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血混到一块儿了!

公元467年十月,拓跋宏(元宏)出生在北魏都城平城的紫宫里,是献文帝拓跋弘的嫡长子。拓跋宏出生,就说明献文帝长大了,北魏的权力该从冯太后手里交出来了。可冯太后和献文帝俩人互相不信任,斗得那叫一个凶

公元471年,献文帝玩了一招“以退为进”,把皇位传给了才五岁的拓跋宏,自己呢,趁机抓了北魏的朝政大权。当时的北魏,真是内忧外患:北边有柔然天天来骚扰,南边的刘宋也不老实,国内天灾不断,老百姓没饭吃,官场腐败透顶,各地起义跟雨后春笋似的

对北魏来说究竟是错是对-孝文帝改革 (对北魏的评价)(图1)

献文帝掌了权之后,对外打柔然,对内镇压起义,可根本没改变北魏政局动荡的烂摊子,帝国还是晃晃悠悠,眼瞅着就要塌了

公元476年六月,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死了(也有说是冯太后下毒害的),冯太后又重新掌了权,改年号为太和,借着孝文帝的名义下诏,开始搞改革

从公元477年开始,到孝文帝亲政那十来年,冯太后隔三差五就下诏,在经济、政治、军事、社会风俗这些方面大刀阔斧改,搞了均田制、三长制这些影响深远的制度,北魏帝国真是变了个样

公元490年,孝文帝拓跋宏二十三岁,跟着冯太后学了十来年治国,本事也攒够了。冯太后琢磨琢磨,开始慢慢把权力交给他,还亲自写了《劝戒歌》和《皇诰》鼓励他

同年九月,冯太后没了,孝文帝下令全国给他祖母办丧事,哭得那叫一个伤心。他还亲自操办葬礼,第一次没听冯太后的——按国君的礼数,把冯太后葬在了方山永固陵,还在陵墓旁边给自己修了个寿宫,打算自己以后也陪着她

冯太后一走,孝文帝正式亲政,开始自己扛着改革的大旗。他在冯太后打下的基础上,继续重用汉族读书人,学汉族王朝的规矩,搞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和官僚体系,后来又减轻赋税、整顿吏治,借着南征的名义,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太和改制”算是翻开了新篇章

对北魏来说究竟是错是对-孝文帝改革 (对北魏的评价)(图1)

搬到洛阳之后,孝文帝又好几次改鲜卑的老规矩,接着改汉姓、穿汉服,搞全面汉化,北魏王朝确实发展得不错,民族矛盾也缓和了不少

可惜啊,公元499年,三十三岁的孝文帝太年轻了,突然就没了。他之后的皇帝没那个本事,“太和改制”也就没继续下去,好多没解决的问题,被后来的宣武帝时期北魏假装的“盛世”给盖过去了,这里面就有“京北六镇”的事儿……


上一篇: 杨坚最小的女儿-兰陵公主为何结局凄惨 (杨坚最小的女儿叫什么) 下一篇:对孝文帝改革产生哪些影响-北魏改革的实际主持者是谁 (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