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被康熙称为-天下清官第一-清朝张伯行是什么人 (为什么会被健康系统怀疑)
张伯行是清代康熙朝著名的文官,死后配享太庙,享受无上尊荣,作为一位官员,张伯行的人生无疑是十分成功,他为官清廉,一生勤勤恳恳,不仅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用户,而且也获得了统治者的高度赞赏,康熙称赞他是,天...
张伯行这人,在康熙朝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官当得大,还死后配享太庙,这待遇在清朝都少见,算得上是无上荣耀了。要说当官,张伯行那绝对是成功的,一辈子清廉勤恳,百姓拥护,皇帝也夸,康熙直接封他“天下清官第一”,雍正还给了块“礼乐名臣”的匾,整个清朝能有这待遇的没几个。不光当官厉害,他还是清代有名的理学家,写了不少书,像《困学录》《正谊堂文集》啥的,当时和后世都挺有影响的。

张伯行
张伯行是河南开封仪封(现在兰考)人,顺治八年生的,1651年,考中进士,1692年出来当官,后来一路做到按察使、巡抚、户部侍郎、吏部尚书,这辈子基本就没离开过官场。他在任上干了不少实事,治河、赈灾、整顿吏治、兴办文教,样样都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主要就体现在这几方面:

噶礼和张伯行画像
先说说治河,这事儿也是他仕途的起点。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河南发了场大洪水,来势汹汹,眼瞅着就要淹了老百姓的房子地。张伯行当时正好在家守丧,二话没说自己组织人手,用沙袋填河堤,硬是把洪水给拦住了。到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他因为治河有功,被提拔到山东济宁道,主管运河的事儿。
还有赈灾,他在济宁当官那会儿,正赶上饥荒,老百姓没饭吃,流离失所,饿得都走不动道了。朝廷的赈灾粮还没到,张伯行急啊,直接从老家拉来钱粮和棉衣救急。为了赈灾,他连朝廷的命令都顾不上,自己掏腰包,结果还被山东布政使弹劾了一把,不过他也没在意,老百姓能吃饱比啥都强。
再就是整顿吏治。张伯行刚当官那会儿,清朝官场正从乱到治的转折点,这人性格刚正,还特别恨贪官。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先收拾当地的豪强恶吏,把贪污腐败的官员一锅端,不仅官场风气清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安定了不少。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清廉,康熙都夸他是“天下清官第一”。他官当得再大,日子也过得节俭,从不贪污受贿,一尘不染。出门办事也不搞排场,就带几个随从,真是名副其实的清官。

除了当官厉害,张伯行还是个大学问家,从小就爱读儒家书,当了官也没放下,钻研了一辈子理学,成了清代有名的理学家。他还跟着康熙“以文治天下”的精神,在全国各地建书院,把书院当成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阵地。不管是从政还是做学问,张伯行都挺牛的,所以能一直被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