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巩固统治-拓跋焘为什么要灭佛 (为了巩固统治)
第一位灭佛的皇帝是谁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发展迅速,生根发芽,之后佛教经过中国本土化后,成为禅宗,和儒、道两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但佛教在...
第一位灭佛的皇帝是谁?这问题估计很多人好奇。佛教自东汉传到中国后,发展得那叫一个快,没多久就扎下根,还跟本土文化一结合,成了禅宗,跟儒、道两家平起平坐,成了咱们传统文化的重要一块。但佛教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就有“三武一宗灭佛”的事儿,说的就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这四位皇帝,带头灭佛。其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算是灭佛的“第一人”了。
那会儿魏晋南北朝,天下乱糟糟的,佛教靠着能抚慰人心的教义,拉了不少信众。拓跋鲜卑一族打进中原后,也接触到了佛教,他们觉得佛教这玩意儿能让人安分,挺好用的,就把它当成了统治工具。所以北魏历代皇帝都对佛教挺客气,支持发展。本文主角拓跋焘刚继位那会儿,对佛教也是尊崇得很。
统治者一捧,佛教就更火了。北魏境内的寺庙越建越多,出家的人也跟着涨。寺庙扩建占了不少能种地的地,僧侣多了,国家能征兵、收税的人就少了。这么一来,寺庙自己倒成了大地主,手里攥着大把土地、财产,还有依附的百姓,搞起了庄园经济。
当时北方的户口,大多被贵族官僚、坞堡主和寺庙僧侣攥手里了。魏晋以后,五胡乱华,北方天天打仗,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活命,只能依附强者,成了人家的私有财产,不算在国家人口里,也不用给国家交税。贵族官僚靠特权占着这些奴婢,拓跋焘动不了;坞堡主们占着一方地,还有自己的武装,拓跋焘也暂时拿他们没办法;最后就只剩下寺庙僧侣手里的土地和人口,被他盯上了。
为啥拓跋焘要打寺庙的主意?说白了,就是国家没钱了。拓跋焘继位后,就没闲着,北边打柔然,西边灭大夏、西凉,东边收拾北燕,南边克南燕,带着鲜卑大军把北方统一了。但他搞的那套高压民族政策,也惹得起义不断。连年征战加上镇压起义,国库早就空了,国家财政紧张得很。所以拓跋焘一改之前对佛教的客气劲儿,硬要把寺庙经济划到朝廷手里。
再说了,信众越来越多,好多老百姓对佛门比对朝廷还敬畏,朝廷在底层的影响力被佛教挤得没多少了。当初拓跋鲜卑想用佛教控制群众,结果现在佛教反倒跟朝廷对着干,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了重新在基层立住威信,拓跋焘在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下了“禁佛”令,规定谁都不能跟僧侣接触,不能私自养和尚,违令的直接砍头。
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去镇压盖吴起义,路过长安时,手下人发现当地寺庙里藏了好多武器,怀疑跟起义军勾结。拓跋焘一听就炸了,在崔浩的撺掇下,直接下诏“灭佛”。他命令烧佛经、毁佛像、活埋和尚,誓要把佛教从根上铲除。结果就是大量僧人丢了命,无数寺庙被毁,连前朝修的佛塔都没能幸免。最后还是太子求情,才留下几个僧人的命。
太武灭佛这一搞,北方佛教直接被打趴下了,势力一下子衰落。但抛开宗教文化不谈,北魏灭佛后倒是得了不少土地、财产和人口,财政紧张缓解了,兵源也补充上了。
小黎觉得,单从物质利益看,这次灭佛对北魏短期是有点好处的,但拉长时间看,弊大于利。佛教一不行,鲜卑文化和汉文化就直接撞上了。后来崔浩搞激进汉化,闹出“国史之狱”,鲜卑文化压汉文化,两边矛盾越来越大。直到拓跋焘的孙子文成帝拓跋濬把佛教恢复起来,当个缓冲带,文化冲突才稍微缓和点。
为啥拓跋焘要打寺庙僧侣的主意?因为国家缺钱啊。拓跋焘继位后,北击柔然,西破大夏、西凉,东灭北燕,南克南燕,把北方统一了,但打仗和镇压起义把国库掏空了,财政越来越紧张。所以他一改之前的礼佛态度,硬要把寺庙经济收归朝廷。
再说,信众越来越多,老百姓尊崇佛门胜过敬畏朝廷,朝廷对底层群众的思想控制被佛教冲击了。当初想用佛教控制群众,结果佛教反倒跟朝廷对抗,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了恢复朝廷在基层的权威,拓跋焘在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下令“禁佛”,规定谁都不能接触僧侣,不能私养和尚,违令就斩。
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镇压盖吴起义时路过长安,发现寺院私藏大量武器,疑似勾结起义军。拓跋焘勃然大怒,在崔浩怂恿下下诏“灭佛”:烧佛经、毁画像、活埋沙门,誓要灭尽佛教。大量僧人丧命,无数寺庙被毁,连前朝佛塔也难逃一劫。最后太子求情,部分僧侣才保住性命。
太武灭佛让北方佛教遭受重创,势力一度衰落。但抛开宗教因素,北魏灭佛后得到大量土地、财产和人口,财政缓解,兵源补充。
小黎认为,仅从物质利益看,这次灭佛对北魏有短期效益,但长远看弊大于利。佛教衰落后,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直接碰撞,崔浩激进汉化引发“国史之狱”,鲜卑打压汉文化,矛盾加剧。直到拓跋焘孙子文成帝恢复佛法作为缓冲,文化冲突才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