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是个怎样的帝王-他都参与过哪些战争呢 (拓跋焘是怎厶死的)
东晋十六国结束,南北朝开始的标志就是北魏统一北方各部,南方东晋政权灭亡,作为北魏功勋卓著的皇帝,拓跋焘一生征战无数,是一位文韬武略的杰出帝王,而他北击柔然,为后来北魏统一北方稳固了后方,解决了后顾之忧...
东晋十六国一过,南北朝的序幕就拉开了——北魏统一了北方,东晋也拜拜了。说到北魏,绕不开这位狠人:太武帝拓跋焘,文能治国,武能打仗,绝对是帝王里的战斗机。
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位皇帝,也是个天生的军事坯子。山西大同人,16岁当太子,第二年就上位了。更牛的是,12岁就跟着出去跟柔然骑兵干仗,这天赋,没谁了。
这家伙打仗是真有一套,骑兵用得溜,咔咔拿下北方好多地盘,最后刘宋一完蛋,北方就他一家说了算。不过后来镇压盖吴起义时,关中佛寺里居然搜出武器,拓跋焘立马觉得佛教这玩意儿不简单,说不定跟盖吴是一伙的,干脆对外喊佛教是“邪教”,结果好家伙,全国上下跟着一起杀和尚,那叫一个惨。
刚登基那会儿,拓跋焘还算个明君,挺开明,也想着好好治理国家。但后来起义军一闹,他就开始疑神疑鬼了。有个叫崔浩的老臣,历经三朝,信佛教,跟太子关系好,拓跋焘立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太子。
他儿子拓跋晃呢,代表的是鲜卑老贵族那套思想,虽然老爸逼着烧佛寺,他却故意磨磨蹭蹭,好让和尚们多跑几个。这父子俩,思想上从一开始就拧巴了。
到了晚年,拓跋焘脾气越来越爆,杀了不少人,可杀完又后悔。他定的刑法太狠,国内好几次叛乱,乱成一锅粥。后来听信奸臣的话,把太子给杀了,这下捅了马蜂窝,最后被身边人干掉,才45岁。在位29年,死后被追封“太武皇帝”。
北魏太武帝的年号,也挺有意思。
他是明元帝长子,423年16岁继位,年号“始光”,听着就挺有朝气,“初始光明”嘛,用了5年。

始光四年,他带兵把胡夏都城给端了,第二年战局稳了,有人献了只白鹿,乐凌那边也报了只小白鹿,拓跋焘乐坏了,说这是老天爷赏脸,立马改年号为“神麚”,“神鹿保佑”,听着就玄乎。
神麚五年,他立赫连氏当皇后,拓跋晃当太子,年号又改“延河”,“延续祥和”。没过多久,他还下令把老爸、爷爷那批宫女放出宫嫁人,大赦天下,年号又变“太延”,“最延续”,听着像在图个吉利太平。
太延六年,有拍马屁的官员说他“上天定位的太平真君”,刚好皇孙出生,他又大赦天下,年号改“太平真君”,“太平君主”,这名字听着挺霸气,可惜后来……
到了“太平真君”十二年,宫里奸臣坑人,拓跋焘又怒了,杀了一堆人。虽然后来稳住了朝局,可他这杀瘾算是养成了,又改年号“正平”,“正道太平”?结果呢,452年还是被身边人弄死了。死后追封“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焘北伐柔然
北伐柔然,这仗打得漂亮,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特别精彩。

始光元年八月,柔然趁拓跋嗣刚死,带6万人杀到云中,城里人都吓傻了。这时候拓跋焘才12岁,硬着头皮去打仗。到了军营,听说主帅是个小孩,将士们一个个撇嘴,心里嘀咕“这能行?”可又不敢明说,毕竟是太子。
不过嘛,总有爱传话的,没多久拓跋焘就知道了。他倒没在意,照样该干嘛干嘛。没几天柔然大军杀到,仗着人多把北魏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周围人都快尿裤子了,就这12岁的太子,稳如老狗,仔细观察敌情,然后对将士们说:“生死就在这一把,冲过去荣华富贵,等死就啥都没了!”将士们一听,豁出去了!拓跋焘带头往里冲,左突右杀,专打敌人软肋,硬是杀出一条血路——这就是“云中突围”。打完仗,将士们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服!
这口气算是咽下去了,但拓跋焘不是吃亏的主,而且柔然一直是个祸害。为了报云中之仇,他决定主动出击。大军从东道到黑山,穿过大漠,直捣柔然老巢可汗庭,然后杀到栗水。柔然压根没防备,被打得四散奔逃。后来又打到菟园水,趁着柔然高车部叛变,彻底把柔然干趴下。这一仗,不仅震慑了高丽,更让北方稳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