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是 (北魏孝文帝迁都)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是?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对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来说,都城的设置都是,国之大事,,必然要慎之又慎,鲜卑拓跋政权曾先后在三个城市建都,孝文帝时将都城从平城迁往...
北魏孝文帝为啥非得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呢?这事儿得从北魏当时的处境说起。
对于古代王朝来说,定都绝对是头等大事,得慎之又慎。鲜卑拓跋政权之前在三个地方建过都,到了孝文帝这儿,直接把都城从平城搬到了洛阳。北魏当时的目标从四处扩张变成了加强统治,洛阳这地方比平城更适合当政治中心。
北魏皇族改姓也是为了加强统治,说白了,外来民族想在中原待得久,就得汉化,后来的北周、北齐、清朝都这么干过。《资治通鉴》里记载,孝文帝下诏说“魏之先出于黄帝,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源也。”他改姓“元”,“元”就是万物之源的意思,这姓氏可不是随便挑的,就是为了显正统,告诉大家:我们也是黄帝的后代!
先说说政治层面吧。为啥要迁都?其实是北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拓跋鲜卑一开始在塞外游牧,后来慢慢往南迁,到了平城已经进了长城农耕区了,所以迁到洛阳不是孝文帝一时冲动,是早就该走的一步。
定都平城那会儿还行,但到了孝文帝时代,平城这地方气候不好,农牧生产都受影响,交通还特别不方便。《魏书》里说,魏太祖时期平城老闹旱涝灾害,流民都跑过去了,但因为交通差,经济根本发展不起来,流民问题解决不了。
洛阳就不一样了,天下之中,水陆交通都方便,命令能快速传下去,各地来朝贡也方便。《魏书》里还提过“洛阳九鼎旧所”,说白了,这地方就是王权的象征,比平城强太多了。平城虽然军事上还行,但当政治中心太拉胯,孝文帝要搞文治,自然看不上平城。
再说说民族矛盾。北魏刚建立时还是个小部落,南下打仗的时候,鲜卑贵族特别瞧不起其他民族,打仗时让其他民族当先锋,自己骑马在后边看着战马踩过去,这操作太狠了。统治集团内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互相看不顺眼,贵族总压制地主,地主虽然进了统治集团,但没啥实权,还经常因为意见不合被杀。
底层百姓更惨,官吏没固定工资,就靠搜刮百姓过日子,赋税太重,50多年爆发了80多次农民起义,这国家内部都快炸了。孝文帝不得不改革,迁都、改姓都是为了拉拢汉族百姓,稳住统治。
经济上也有讲究。鲜卑早期靠打猎过日子,道武帝到献文帝90多年,皇帝带人打了67次猎,说明他们特看重打猎。到了孝文帝,29年一次都没打过,说明打猎在他们经济里地位下降了,这跟他迁都洛阳、搞汉化关系很大。不过改革确实让经济好了,人口多了,财政收入也上去了,对北魏发展挺重要。
文化上,洛阳这地方文化底子厚,虽然以前打仗被破坏了,但太学遗址、石经还在。孝文帝去洛阳看到太学荒废了,还挺感慨说“荒毁至此,永伤朕怀”。他选洛阳,就是想恢复儒学,笼络读书人,改变大家觉得北魏“重武功轻文教”的印象。
三国两晋南北朝那会儿,北方乱,人口流动大,各民族混住一块儿,慢慢就融合了。北魏统一后搞“分土定居”让少数民族种地,还设太学、重用文人,汉族地主支持,矛盾缓和了。孝文帝改革顺应了这个潮流,加速了封建化,统治也稳了。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为“元”,说白了就是为了巩固统治,让汉族百姓认他。不过客观来说,这些措施确实让北魏封建化快了,民族融合也好了,整个社会发展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