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在北魏沿袭成势-制冷血又残忍-子贵母死 (为什么会在北京定都)
春秋公羊传,中有,母以子贵,,意思是母亲可以凭借儿子的尊贵而得以显贵,这原本是一种母亲享福的美好,但在北魏时期却出现了,子贵母死,的残忍制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子贵母死制,又称立子杀母,即皇子一定被...
《春秋公羊传》里说“母以子贵”,本该是母亲跟着儿子享福的好事,可北魏时候偏偏整出个“子贵母死”的狠招,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子贵母死”,说白了就是谁当太子,亲妈就得被赐死。最早这么干的是汉武帝,立刘弗陵当太子时杀了钩弋夫人,但就这一例。到了北魏拓跋家,这事儿直接成规矩了。
把这制度定下来的,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他主要就是想管管后宫的权力。
鲜卑族在北魏建立前,还是部落社会,天天游牧,部落之间既联盟又通婚。女人在家族里说话特别管用,连部落首领谁当都能掺和一脚。鲜卑女人不像中原女人被“三纲五常”捆着,想插手朝政太容易了,甚至能把皇帝给杀了。拓跋珪当皇帝,哪能看着后宫乱伸手管皇权?不得不想办法压一压。
再说外戚,后妃的娘家人也是个大麻烦。
拓跋珪自己能当上皇帝,全靠他妈和舅舅家撑腰。可这传统在部落联盟还行,要变成大帝国就成了累赘。母族势力太大,既能帮着掌权,也能反过来要了他的命。拓跋珪先打了一仗,把老妈、老婆、奶奶那些大部落都打散了,后来又逼死亲妈贺兰太后、赐死太子亲妈刘皇后。道武帝开了头,后来的北魏皇帝都跟着学,这冷血制度传了七代,一百多年,看着拓跋家从崛起到衰落,直到宣武帝才废了。
拓跋珪想靠这招把外戚部落拆了,防止皇权旁落,听着是那么回事儿。可实际上没从根本上解决女人干政的问题,反倒让没了亲妈的太子,只能靠乳母,结果乳母又上台了,搞出个“乳母专政”,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母权干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