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巴锡汗为什么带着土尔扈特人即使牺牲惨重也要东归 (渥巴锡汗后代)
在明代游牧于漠西的蒙古人被称为瓦剌,在清代被称为厄鲁特,卫拉特,它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土尔扈特部姓氏不详,游牧于雅尔,在今新疆塔城以西哈萨克斯坦境内,之额什尔努拉,今新疆塔...
在明代,游牧在漠西的蒙古人叫瓦剌,清代就改称厄鲁特(也叫卫拉特)。当时分了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土尔扈特部的姓氏不太清楚,他们游牧的地方在雅尔(现在新疆塔城以西,那边是哈萨克斯坦)的额什尔努拉(现在塔城地区西北,还有俄国那边叫乌尔扎的地方)。
明代末年,土尔扈特的首领和鄂尔勒克跟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闹翻了,准噶尔的势力越来越厉害,和鄂尔勒克在1628年(明崇祯元年)带着部众往西走,花了两年多时间,到了当时人很少的额济勒河(就是伏尔加河)下游沿岸。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一待就是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决定要回老家,主要实在受不了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了。政治上,土尔扈特是汗王说了算,汗王下面有个叫固尔扎的机构。俄国政府非要改组这个扎尔固,让它跟汗王权力一样大,还在土尔扈特内部另找代理人,任命策伯克多尔济当“固尔札”首领,想分化瓦解土尔扈特,跟渥巴锡汗对着干,好控制他们。经济上,沙俄让大量哥萨克移民往东扩,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等于放牛放羊的地方越来越小,畜牧业发展不了。还有一堆不公正的待遇。

终于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会议,会上决定要东归故土。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生活了快一个半世纪,那边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和汗水,说走就走,对老百姓来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

所以在1770年,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渥巴锡汗王第二次主持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回祖国去。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说土尔扈特人要是再不反抗、脱离沙俄,就要沦为奴隶种族了。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大家心里想回家的火苗。虽然渥巴锡他们想对俄国人保密,但消息还是泄露了。
形势变得太快,渥巴锡只好提前行动。他们本来计划带着左岸的一万多户同胞一起走,结果那年冬天特别暖,河水一直不结冰,左岸的人过不了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多户先走。
第二天,渥巴锡带着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他自己先点燃了木制的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大火。这种破釜沉舟的做法,就是铁了心要走,跟沙俄彻底掰了。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被严寒和瘟疫折磨,人口减员很严重。有人开始怀疑能不能回到祖国,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赶紧开会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这下大家东归的决心更坚定了。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打败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
就是说,大概有八、九万人牺牲了。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把全国人都感动了,各地都捐东西给他们。清政府也拨专款买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帮他们渡过难关。为了让回来的土尔扈特部众能安置好,清政府派官员勘查水草丰美的地方,把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当牧场,让他们能安居乐业。
土尔扈特部回归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个全世界都知道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和西方世界。这也特别能表现咱们中华民族不怕强暴、反抗压迫剥削,还有热爱和平自由的好传统,将永远光耀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