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孝文帝改革究竟是利是弊-对于北魏来说是有功还是有过 (孝文帝改革究竟是谁)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孝文帝改革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534年七月的一天,一位身着龙袍的青年男子率领着一群身着蟒袍的人以及穿着官服的人行色匆匆地离开了北魏帝国的首都——洛阳城,这群人一...

admin

公元534年七月,洛阳城门一开,一伙人呼啦啦往外跑——穿龙袍的青年带着穿蟒袍的亲信、穿官服的大臣,一路向西,直奔长安。关陇集团的宇文泰早就等着了,把这群人迎进城。这青年就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孝武帝元修,这事儿史称“孝武帝西迁”。

没错,他就是北魏末代皇帝元修,这事儿就是“孝武帝西迁”。

没过多久,权臣高欢直接把元修的皇位给撸了,立元善见为新帝,迁都邺城,这就是东魏孝静帝。北魏就这么分裂了,彻底凉了。算算时间,从那个搞改革的孝文帝去世,才过去三十五年啊。

孝文帝改革究竟是利是弊-对于北魏来说是有功还是有过 (孝文帝改革究竟是谁)(图1)

都说冯太后和孝文帝祖孙俩的改革评价特别高,甚至说“奠定了之后三百年的政治基础”。可问题来了,这么牛的改革,咋才过去三十五年,北魏就没了呢?

所以啊,大家就开始琢磨:孝文帝的改革,跟北魏灭亡到底有没有关系?

那今天咱就聊聊这个:孝文帝的改革,对北魏到底是好是坏?他自己是有功还是有过?

孝文帝改革究竟是利是弊-对于北魏来说是有功还是有过 (孝文帝改革究竟是谁)(图1)

先说说孝文帝改革这事儿。

这改革又叫“太和改制”,基本以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界,分前后两块。

前头那部分,主要是冯太后搭框架,孝文帝收尾。北魏统一北方前,中原乱了几百年,汉魏以来的政治、军事体系早就烂透了。冯太后他们搞“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等于给北魏重新搭了个官僚架子——“均田制”“租调制”让朝廷有钱收了;“三长制”加强了对老百姓的管控,社会矛盾缓和了点;“班禄制”让鲜卑贵族慢慢变成官僚。这一套下来,北魏比那些短命王朝(像前赵、后赵、前秦)强多了,算是开创了新制度。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亲自上手,主要是为了把改革派势力搞大,怕自己一死改革就黄了。所以搞汉化: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话。这些措施确实扩大了统治基础,但也把鲜卑贵族内部搞分裂了。要是孝文帝能多活几年,这事儿或许能解决,可惜啊,他499年南征时死了,才三十三岁。

孝文帝改革究竟是利是弊-对于北魏来说是有功还是有过 (孝文帝改革究竟是谁)(图1)

孝文帝一死,后面的人又不行,改革基本停了。一开始,孝文帝的威风还在,矛盾没爆出来。可等他这股劲儿过去了,遗留的问题全冒出来了——“六镇起义”“河阴之变”,全是反汉化的乱子,北魏就这么在内乱中玩完了。

那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孝文帝的改革,对北魏到底是利是弊?他自己算有功还是有过?

看历史不能非黑即白,孝文帝的改革,有好处也有坏处,他自己呢,有功也有过。

孝文帝改革究竟是利是弊-对于北魏来说是有功还是有过 (孝文帝改革究竟是谁)(图1)

你要非问,这改革对北魏是利大还是弊大?

我只能这么说:改,北魏可能亡;不改,北魏肯定亡。

都知道,西晋一完蛋,中原乱成一锅粥,各个政权搞征服时,对其他民族压得特别狠,北魏也一样。虽然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缓和了点,但统治阶级使劲儿剥削,老百姓受不了,农民起义一波接一波。孝文帝刚即位那会儿,朝廷镇压起义都快累瘫了。

换你你是冯太后或者孝文帝,这局面,你是坐着等死,还是豁出去改一把?


上一篇: 北魏分为东西两魏由宇文泰和高欢把持朝政-北魏六镇之乱的影响有多大 (北魏是如何分为东西魏的) 下一篇:北魏冯太后简介-冯太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北魏冯太后简介 冯太后和她的男人们的故事)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