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还是...-明朝的庚戌之变究竟是谁之过 (严嵩还是严蒿)
庚戌之变的起因是由于明朝和蒙古俺答部落之间互市的中断,明成祖时期朱棣在明朝边防宣府、大同一带设立卫所,中断了和蒙古各部的互市贸易,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蒙古各部通过互市贸易逐渐做大做强,与明王朝为敌,成祖...
庚戌之变这事儿,得从明朝和蒙古俺答部落互市中断说起。明成祖朱棣那会儿,在宣府、大同这些边防地设了卫所,直接断了和蒙古各部的互市。说白了,就是想限制他们通过贸易壮大,免得以后跟明朝对着干。他后代们也一直守着这规矩,所以明蒙边贸就这么一直断着,没恢复过。
到了16世纪中叶的嘉靖朝,蒙古土默特部起来了,首领俺答汗找明朝要开互市,结果嘉靖帝朱厚熜不答应,还把蒙古使臣给砍了。俺答汗这下脸都气绿了,嘉靖二十九年直接发兵打大同。这次他可不是来抢东西那么简单了,是想把宣府、大同的明军揍一顿,好逼嘉靖帝松口。可土默特部就一部落,兵力有限,明朝地盘大,九边守军加起来30万,宣府、大同 alone 就有10万,这差距也太大了,俺答凭啥敢这么干?
你猜为啥?说出来吓一跳:吃空饷!
自从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边虽然老被蒙古骑兵骚扰,但也没打过什么大仗。到了嘉靖朝,军备早就废了,松得不行。边军总兵往兵部虚报人数、私吞军饷的多的是,光宣府、大同就虚报了一半的空饷,再刨掉逃兵、老弱病残,能打的兵不到两万。这两万兵要是真拼命,跟俺答骑兵还能周旋一下。可当时的宣大总兵仇鸾,就是个混吃混喝的官二代,官位是给严嵩塞钱买来的。
俺答打大同的时候,仇鸾这家伙贪生怕死,居然反过来给俺答汗塞大钱,求他别打大同,好保自己小命。这下俺答的作战计划全变了,本来打大同的骑兵直接调头,直奔京师去了。

俺答汗(1507-1582年),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的大头目。
明朝经营大同那么多年,本来两万边军要是豁出去打,胜负真不好说。可仇鸾这怂包,怕死怕得要命,俺答大军直接绕过大同,从古北口长城南下,直扑京师。可能有人觉得,北京是首都,防御肯定比大同严,俺答来了肯定能挡住吧?嘿,战事的发展,还真不是你想的那样。
懂地理的都知道,从古北口入关到北京,得经过怀柔、顺义、通州,这三城在明代都是拱卫京师的重地,按说该有重兵守着。可当时明朝的军队烂到根了,和宣府、大同一个德行,京师周边几乎等于不设防,军备松垮,能耐大的都跑了,剩下的都是老兵油子,平时耍耍还行,真打起来跑得比谁都快。俺答大军一到,三镇守军一触即溃,蒙古人没费啥劲就打到北京城下,沿途烧杀抢掠,老百姓遭了大殃。
可能有人又要问了,北京城外防不住,城里总该是精锐吧?守着皇城和皇帝的亲军,不至于那么不经打吧?说到这儿,我只能苦笑:天下乌鸦一般黑。全国军队吃空饷,中央禁军也一样,号称20万,其实就四五万,一半是老弱病残,另一半是给提督大臣家当差的,还缺兵器铠甲,根本没战斗力。靠他们守京师?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次比明英宗时于谦守北京还凶险。

前线军报跟雪片一样飞进内阁,严嵩拿着塘报发呆,问他啥都不吭声。内阁次辅徐阶坐不住了,赶紧以嘉靖帝名义调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府五万精锐来京勤王。可远水救不了近火,这些部队集结出发得一个月,这期间京城得靠禁军自己扛。严嵩这会儿必须拍板了。他恨死仇鸾那扶不起的阿斗,这事要是捅出来,他也得跟着倒霉。但现在不是算账的时候,京师朝不保夕,得先想办法救命,自己的破事只能放放。
怎么办?严嵩这时候想起个人——新任直浙总督胡宗宪,还在京师等任命。胡宗宪是他学生,兵法精通,内阁派他去东南就是看他会打仗,能对付倭患。关键是,他是“严党”的铁杆,老师有难,他不可能不管。于是胡宗宪被火速叫到兵部,和严嵩、兵部尚书丁汝夔见面。严嵩给他的任务很简单:帮丁汝夔守住京城,不管咋样,挡住俺答大军。
任务听着简单,做起来太难了。勤王大军到之前,兵部得带着这些破禁军守北京一个月。胡宗宪心里门儿清,靠这些兵油子、兵痞子守北京?简直是做梦。他脑子活,给丁汝夔出了俩主意:第一,把京城监狱里所有死囚拉出来组成敢死队,给吃的、给兵器,帮着守城。要是守住了,全免罪;要是死了,政府给家里发安家费。第二,把来京赶考的武举考生组织起来编进军队,让他们报效国家。守城成功,免试录用。死囚加武举,人数上万,不仅补了兵员,还奖罚分明,守城将士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这招还真管用。一个月里,俺答大军围着北京九门猛攻,明军拼死抵抗,愣是没让攻进去。可以说,胡宗宪这招不仅救了严嵩,更是救了整个大明朝。但明军的抵抗也把俺答汗惹毛了,他让大军在京郊到处抢村子,老百姓苦不堪言。话说俺答在京郊抢的时候,九边七府的勤王部队早就在京郊附近了,为啥不跟俺答打,任凭他们抢老百姓?难道他们忘了自己是来干嘛的?其实,明军不打,还得怪严嵩和仇鸾。

先说说兵部让谁当勤王大军总指挥?大家估计猜到了,就是一个月前守大同的仇鸾。就是他贪生怕死,给俺答汗塞钱,才让京城遭了这难。这罪魁祸首咋摇身一变,没受罚反倒被重用,当上了勤王统帅?丁汝夔疯了吗?其实这事跟丁尚书关系不大,他不是真想用仇鸾,也不是边关没大将,实在是不敢不用。严嵩给兵部下了死命令:用仇鸾!
为啥非用仇鸾?因为他跟严嵩关系太硬。严嵩、严世藩父子收了他多少好处,谁也说不清,但据说严嵩费尽心思弄到手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就是仇总兵送的。这么看,严、仇俩人就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仇鸾要倒了,严嵩也跟着完蛋。所以他必须让仇鸾戴罪立功,想办法给他脱罪。
再说说丁汝夔的政治立场。他是前任首辅夏言举荐的,夏言和严嵩斗了好多年,嘉靖中期严嵩终于把夏言扳倒,自己独揽大权,对夏言举荐的人自然没好脸色。丁汝夔为了保住尚书的位置,做事小心翼翼,不敢得罪严嵩。用仇鸾这事,他仇总兵是“严党”的铁杆,旁边还有胡宗宪盯着,他想不听、不管,能行吗?

那仇鸾带的这五万勤王军队战斗力咋样?一个字:烂!从山西到辽东,九边多年没打仗,军备废弛,兵疲将弱。边关将领大多是来捞升官发财的,临时带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凝聚力差得很,说白了就是凑数,根本没战斗力。仇鸾带着这样的兵,自然不敢跟俺答打。正发愁呢,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内阁军令到了:仇鸾不准跟俺答接战,说朝廷正在跟俺谈和。
谈啥?咋谈?严嵩已经给嘉靖帝定了调子:答应俺答开互市,每年给定额钱粮。但俺答要的钱粮太多,徐阶为首的阁僚坚决反对,嘉靖帝也觉得不能就这么便宜了这些“夷狄”,所以先同意开马市,全面开互市和给多少钱粮,得等俺答退兵,让大同巡抚去谈。
这么着,两个多月的庚戌之变才算完。后来明俺盟约改了好几次,因为互市范围和钱粮额度老扯皮,俺答又发动过几次小规模侵扰。但李成梁、戚继光这些边关名将起来了,张居正搞军制改革,俺答的军事优势越来越弱。直到庚戌之变20年后的隆庆四年,双方终于谈拢,明朝全面对俺答开互市,军事争端才算停了,长城周边的百姓这才算安稳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