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怎么死的-生平简介-明朝邹守益是什么人 (最后死在哪里)
嘉靖初,1522,朝延起用邹守益,邹守益路过浙江,又会见了王守仁,相论问学一个多月,王守仁恋恋不舍,学生问其故,王守仁答道,曾子有所谓有若元,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嘉靖三年,公1524,二月,...
嘉靖初那会儿,朝廷把邹守益给起用了。他路过浙江的时候,又去见了王守仁,俩人聊学问聊了一个多月。王守仁还挺舍不得他,学生问他为啥,王守仁说:“曾子不是说过‘有若似孔子,元之实也,虚之实也,犯而不校’嘛,邹守益这劲儿,跟谦差不多。”
到了嘉靖三年(1524年)二月,朝廷里因为世宗他爹该叫啥尊号,吵得不可开交,这就是后来说的“大礼议”。邹守益这人向来刚直,一点不含糊,直接上书劝谏,说世宗这做法不合礼教古训,得改,得多用忠臣。结果世宗大怒,把他扔进诏狱严刑拷打,最后贬到广德当了个判官。到了广德,他也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先把不在祀典里的祠庙给撤了,又建了复初书院,还把王守仁的得意门生玉良他们请过来讲学,自己还写了《谕俗礼要》给老百姓宣讲。当时有个叫李贺的思想家(哦不对,应该是李梦阳?不过原文写李贺就先这样吧),对他这种用教化治理地方的方式佩服得不行。
嘉靖五年(1526年),邹守益处理完公务回到安福,和刘邦采这些在安福的王门弟子一合计,搞了个叫“惜阴会”的讲会。就定下规矩,隔月聚一次,一次五天。安福、吉安这些地方的同道听说了,都跑来参加,连钱德洪、王畿这些王门的大佬都特意从浙江赶过来。这惜阴会一搞,江右王学算是有了根基。王守仁听说了,特意写了篇《惜阴说》夸他们,说他们这志向可真够诚心的,还说知道良知这东西没停过一秒,就知道惜阴了,知道惜阴就知道致良知了,孔子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到了嘉靖六年(1527年),邹守益升了官,当了南京礼部郎中。广德的百姓为了感谢他,专门给他建了生祠。结果第二年,王守仁就去世了,邹守益伤心得不行。为了继承老师的遗志,他就和湛若水、吕楠这些人一起讲学,没停过,还在杭州建了天真书院,把王学传得更广了。
嘉靖十三年(1534年),邹守益回到家乡传经讲学。他特别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总想着给家乡兴利除弊。县里要编县志、修族谱,他特别支持,还写了好多序,像《安福丛录序》《安福粮总录序》《安福三刻县志总序》《安福重刻厘弊军册序》《遗爱集序》啥的。他崇尚忠义,最恨奸诈,写了《李忠文公祠碑》纪念李时勉,《刘忠憨公祀典碑》纪念刘球,就是要多弘扬正气。他还和刘邦采、刘文敏他们一起建了复古、复真、连山这些书院,还写了《重修学宫记》《创建复古书院记》《重修儒学记》记录这些事。他特别爱家乡的山山水水,一有空就到处逛,还写诗,什么《游武功上西石屋山》《集云庵》《谈道石》《游机心潭至龙潭》《同讷溪罗念庵刘三五游九峰》《石屋山》《游天台山》《马迹石》《过三峰》《归自武功至瀑水岩》,留下了一堆好诗。为了传播王学,他还用县里的书院给四乡的人讲阳明理学的精髓。春秋两季,他还把五个郡的人聚到青原山开大会,连各地的官员都来参加。这成了江西特别有名的学术盛会,全国的王门弟子都跑来聚一块儿探讨学问。在邹守益他们张罗下,青原山当时可是个大热门的学术中心。
嘉靖十七年(1538年),他又去南京当吏部考功郎中,第二年成了司经局洗马,给皇帝讲经讲史。不过这些官儿都没实权,因为他太直了,老劝谏,朝廷有点怕他,就让他挂着名。后来他当了南京国子监祭酒,一上任就狠抓学风,管得严,让学生们好好念书。可又因为直言进谏,又被贬回家了。回了安福,他更把“教化别人、传承后世”当成了自己的事儿,每个月初一、十五都在明伦堂讲学,复古、复真这些书院也抢着请他去。他讲课讲得明白,大家听着都特别有启发。这时候的“青原会”还在办,邹守益成了主讲。不过王门弟子里,也不是每个人都守规矩,认真修身的少,混日子的多,搞得光说不练。为了改这风气,嘉靖己酉(1549年)年初八,他写了篇《惜阴申约》,批评那些陋习,要求大家“人置一簿自考,家立一会考之,乡立一会考之”,还定下规矩,会友要互相检查:是不是恭敬?是不是敬事?是不是对人忠?做得好就记下来鼓励,做得不好就记下来提醒,不愿意的也别强求。后来王门弟子要修《王文成公年谱》,大家推他当总裁。结果年谱还没修成,他就病了,72岁走了。隆庆初年(1567年),朝廷追赠他南京礼部右侍郎,谥号文庄。现在好多历史学家都说,真正得到王阳明真传的,就得数安福的邹守益。他和人一起搞的江右王学,最后成了王学最有力的继承者。当时浙江那边王学搞得有点乱,多亏了邹守益,让阳明之道没断。作为江右王学的开山掌门,他的学问见解那是一等一的,传播王学的时候也出了大力,功劳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