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却同意议和还向敌方年年进贡-已胜券在握-北宋最无解的一战 (皇上说同意怎么说)
澶渊之盟,说起来其实是一件很不解的事,就好比我们平日里玩的纸牌游戏炸金花,输掉的一方要向赢方进贡,胜方则心安理得地接受,在古代战争中,这个原则也广为遵行,失败的国家必须向对方纳贡祁安,弱肉强食嘛,原本...
“澶渊之盟”这事儿吧,说起来真挺让人费解的,就跟咱们平时玩炸金花似的,明明快赢了,结果输家反过来要给赢家进贡,赢家还心安理得收着。古代打仗也这样,打输了就得给对方纳贡求平安,弱肉强食,本也无可厚非。可怪就怪在大宋和辽国这场仗,大明明大宋占着上风,眼看就要赢了,结果反倒接受了辽国求和的不平等条件,还得委屈巴巴给人家送钱送粮,你说可笑不可笑?
那咱们就扒一扒,这场宋辽对战的背后,到底有啥不为人知的隐情。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打了四十多年仗后签的盟约,这一签,倒是换来了金元乱世前的百年平静。宋辽两国本来是死对头,结果愣是保持了121年难能可贵的和平,老百姓安居乐业,各行各业都搞得红红火火,直接开启了宋朝的百年和平盛世。
澶渊,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北宋那会儿,跟现在一样,离黄河北岸就一天的行程,就算去宋都开封,也就200来里。这位置多重要啊,简直就是宋都的咽喉要道,谁卡这儿谁就卡住了开封的脖子。
宋真宗景德元年,也就是1004年,辽圣宗和萧太后带着二十万大军大举南侵。兵锋直接冲到黄河北岸的澶州,眼看着东京(开封)就要保不住了。宋真宗赵恒这人吧,天生怕打仗,当时就琢磨着跑路迁都,搞得官兵人人自危,开封城里那叫一个恐慌,人心惶惶的。
按理说,大宋虽说不上多强,但对付一个契丹小国,应该不至于怕成这样吧?连皇帝都自乱阵脚了?咱先看看当时宋辽的军事实力到底咋样。
宋朝在1004年,全国总兵力大概70到80万。禁军有40万左右,厢军26万左右。厢军主要管运输干杂活,不是正经打仗的部队。真跟辽国那帮骑兵硬碰硬,厢军肯定不行。能打的,也就河北、河东、京师这三地的禁军,加起来37万左右。
再看辽国,兵力主要堆在南京(幽云地区),这一块儿就有56万6千人。其他地方,对付宋朝中京的5万,对付高丽的7万,对付西域的12万,上京的16万,加起来96万6千人。这数量比大宋禁军多太多了。

辽 北宋 西夏形势图_图
宋军的战斗力吧,说实话,在契丹人眼里真不算啥。当年赵光义三次打契丹,想一统中原,结果三次都被揍回来,这事儿在宋军心里留下了阴影,对契丹的恐惧越来越深,这也是萧太后敢亲自带兵来打的一个重要原因。到了赵恒当皇帝那会儿,国库早就空了,入不敷出。为了搞钱,宋真宗只能加老百姓的税,结果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说白了,皇帝自己也不好过。
反观契丹,实行全民皆兵,“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都得当兵”。到了耶律德光时期,契丹总兵力就有50万了,而且大多是骑兵,兵强马壮。赵恒时期的宋朝呢,军马才20万匹,数量比不过契丹,质量更是差一大截,宋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所以说啊,不管兵力还是战力,宋朝都比不过辽国,这也是赵恒想跑的首要原因。就在大宋军民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有个人站出来了,临危不乱,硬是拦住了赵恒的逃跑主义。他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寇准。
澶州的位置所在_图
辽军打进来的时候,宋真宗吓得不行,问大臣们咋办。王钦若说迁都升州,陈尧叟说迁都益州。就寇准不同意,他冒着死力劝:“谁给陛下出这主意,该杀!现在陛下您神武,将臣也齐心,要是您亲自带兵打仗,敌人自己就得跑。要么就出奇招搅乱他们计划,坚守拖垮他们,咱们就能占上风!咋能丢下祖宗庙社跑那么远去楚蜀?人心一散,敌人再打进来,天下还保得住吗?”
寇准这番话说得条理清晰,显然是琢磨透了,把形势分析得明明白白,连怯战的赵恒都没了主意,最后只好咬牙听寇准的,御驾亲征了。可半道上,赵恒又想打退堂鼓,还是寇准出面。《长编》里记载:寇准说:“这些大臣都胆小无知,跟老娘们儿说的话一样!现在敌人都快打到家门口了,天下人心都慌了。您只能往前,不能退半步!河北的军队,天天盼着您去,士气能涨百倍!要是您往回退一步,军队就全散了。敌人再趁机打进来,金陵(南京)也去不了了!”赵恒听完,还是犹豫。
寇准又说:“机会不能丢,得赶紧走!”当时王应昌在真宗旁边侍候,真宗看他,王应昌说:“陛下您奉天命讨伐敌人,肯定能赢!要是磨磨蹭蹭不走,敌人气焰更嚣张。要不您先停在河南,下诏催王超他们进军,敌人自然就退了。”
在寇准和王应昌的劝说下,宋真宗总算下了决心。銮驾一到澶州,宋军像打了鸡血,立马精神了:“诸军都喊万岁,声传几十里,气势一下子涨了百倍!”
澶渊之战_图
和辽军僵持十几天后,辽军统军达览出来督战。当时威虎军头张瓌守着床子弩,一拉机关,箭就射中了达览的额头。达览一死,辽军赶紧秘密写信求和。萧太后本来心灰意冷,正好也不想打仗的真宗求之不得,俩人很快达成协议:1005年1月,宋每年给辽送10万两银、20万匹绢。澶州在宋朝也叫澶渊郡,所以这盟约就叫“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寇准主持搞的第一个重大和平条约,对宋朝后来的对外关系和百年和平局面的维持,意义挺大。也让原来烽火连天的两国,进入了难得的百年和平盛世。
不过促成澶渊之盟的寇准,虽然迎来了一生里短暂的辉煌,却像昙花一现,很快就衰落下去了,被真宗赵恒一脚踢开了。景德三年(1006)二月,寇准被罢相;三月,派去陕州当地方官。从一个权倾朝野的宰相,突然被发配到偏远山区,寇准的人生真是大起大落,最后彻底被踢出了权力中心,相当于被流放了。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_图
那寇准为啥落得这地步呢?大概有以下几点:
1. 政敌使坏。之前劝皇帝亲征时,寇准当众骂了其他大臣的迁都建议,让王钦若他们颜面扫地,从此记恨在心。还有,有人问寇准亲征有啥打算,寇准说“不过是用热血泼他们一脸”。这话被政敌抓住,说他“不爱君主”,还说您听博彩吗?博彩的人输光钱,把所有家当都押上,叫孤注。陛下,就是寇准的孤注啊,这多危险!王钦若这么一说,真宗对寇准的心就凉了半截。
2. 太骄傲了。澶渊之盟后,寇准权力威望达到顶峰,“契丹和了,朝廷没事,寇准挺骄傲自己的功,连皇上也对他特别好”。他就大权独揽,搞一言堂,任人唯亲,排挤异己。时间长了,真宗心里难免犯嘀咕。而且寇准有政治家的本事,却没政客的心眼,不懂揣摩皇帝心思,连皇上都敢当面顶撞,说话没分寸。有次他奏事,跟皇帝意见不合,皇帝生气要走,寇准居然拉住皇帝的衣服,让他坐下,事办完才走。当臣子的,敢拉皇帝衣服,也就他寇准能干出来!
3. 目中无人。当官这么多年,寇准没交下几个真心朋友。只有毕士安帮过他,毕士安一死,他就少了个靠山。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没人帮,他衰落也就不奇怪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han,澶渊之盟成就了寇准,也成了他的滑铁卢。一代名相,最后客死他乡,说起来真让人唏嘘!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_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