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南宋10万军民为啥宁可跳海-也不与元兵做最后一搏 (崖山海战南宋为什么会输)
崖山海战,永远是中国人抹不去的痛,面对元兵的追杀,丞相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跳海自尽,10万军民紧随其后纷纷跳海,那么,南宋10万军民为啥宁可跳海自尽,也不与元兵拼死一搏呢?,崖山,崖山的位置在今天的...
崖山海战,永远是中国人抹不去的痛。面对元兵的追杀,丞相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跳海自尽,10万军民紧随其后纷纷跳海。那么,南宋10万军民为啥宁可跳海自尽,也不与元兵拼死一搏呢?

(崖山)
崖山就在现在广东新会那边,离新会城南大概50多公里公里。1279年,南宋和元朝在这儿打了一场超大的海战。
当时元兵领头的叫张弘范。张弘范他爹张柔也是汉人,不过属于金国。蒙古军打过来时,张柔拉了几千人乡里乡亲结寨自保,后来跟蒙古军打了一仗,被俘了,就降了蒙古。1225年,蒙古让他当行军千户,后来张弘范也跟着蒙古兵团混了。
张弘范虽然是汉人,但追起南宋来一点不含糊。之前南宋朝廷从临安逃到福州,又逃到广东,最后陆地上没地儿待了,只能躲到崖山海上。张弘范带着人就追上来了。

(张世杰)
崖山海战那会儿,皇帝是才8岁的赵昺(bǐng),辅佐他的左丞相是陆秀夫,太傅(太子老师)是张世杰,还有文天祥。不过崖山开战前,文天祥已经被抓了。所以陆秀夫和张世杰分了工,打仗归张世杰,朝廷日常归陆秀夫。
崖山这地方背靠山、面朝海,挺险的。张世杰把一千多条战船一字排开,再用绳子拴在一起,船四周还搭了城楼,铁了心要跟元兵死磕。
元军一开始想用火攻,装满茅草的船点上火,借着风往宋军那儿冲。张世早防着这一手,船上涂了厚厚的湿泥,还绑了长木头,顶住了元军的火船。
火攻没成,张弘范就派船队封住海口,断了张世杰跟陆地的联系。宋兵在海上饿了啃干粮,渴了只能喝海水,那海水又咸又苦,喝下去的人直吐。张弘范带着元兵猛攻,宋兵拼了命抵抗,两边僵住了。

(崖山海战遗址)
这时候元军副统帅李恒也从广州赶到崖山,和张弘范会了师。人多了,张弘范重新组织进攻,把元军分成四路,围攻宋军。潮落的时候从北面冲,潮涨的时候顺着潮水从南面攻。
宋军两面挨打,正拼命扛着呢,突然听见张弘范的船上响起了音乐。宋军还以为元将开宴会呢,稍微松懈了点。哪知道这乐声就是总攻的信号!乐声一响,张弘范的旗舰就冲上来了,箭像下雨一样往宋船上射。元兵在乱箭掩护下,抢了宋军七条船。各路元兵一起猛攻,从中午打到晚上,崖山海上海浪翻滚,杀声震天。
张世杰指挥的时候发现好多船被攻破了,就派人去接皇帝和陆秀夫。结果陆秀夫分不清真假,怕小皇帝被元军抓走,就没让使者上船。
后来宋军船被烧得越来越多,陆秀夫知道跑不掉了,先把老婆孩子赶下海,然后自己也跳了海。那天是1279年3月19日,陆秀夫穿着朝服,把8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磕头拜了又拜,说:“国事到这份上,陛下得为国死啊。德祐皇帝(宋恭帝)已经受够屈辱了,陛下不能再受辱!”说完,背着小皇帝跳进了大海。
看到皇帝和陆秀夫都跳海了,十多万南宋军民也跟着跳。战后,海面上漂着十几万具尸体。后来张世杰听说小皇帝死了,也选择了跳海。再过几年,文天祥也被元兵杀了。
南宋10万军民跳海,一直是中国最悲壮的一幕。但为啥他们宁可跳海,也不跟元兵拼呢?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两宋三百多年,一直讲究“与士大夫共天下”,没杀过一个文官。社会开放自由久了,汉人的气节就养出来了,所以才会有十万军民集体跳海的壮举。
再说了,南宋抵抗元朝五十多年,还在四川合川干掉过元朝皇帝蒙哥。蒙古权贵早就恨透南宋皇室了,多次屠城,投降?那不也是砍头嘛。
还有,南宋这20万人里,大多是老百姓,能打的兵经过连场仗,剩的不多了。打了一半,只剩10万。更关键的是,蒙古兵猛攻,毁了不少船。据说张世杰后来突围出来一数,原来一千多艘船,就剩十几艘了。海战不是巷战,船都没了,还怎么拼?
再一个,南宋这帮人大多是陆军,压根没打过海战。张世杰把船拴一起,跟曹操当年想的差不多,想把大海变成陆地跟蒙古人拼。可哪知道,没后勤,喝海水,船还晃,很多人都病了,战斗力差远了。
当时陆秀夫和张世杰不在一条船上,陆秀夫先背着皇帝跳了海。皇帝带头跳,这影响太大了。消息传开,大家觉得皇帝都没了,还拼啥?干脆做大宋的忠臣,一起跳吧。
最后,这些人大多是从杭州(临安)逃到崖山的,路上被蒙古兵追着打,早就累瘫了。跳海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一种解脱吧。

(宋末三杰)
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这仨人叫“宋末三杰”,他们的壮举让人佩服,但也有人嘀咕,他们为啥不逃到海南岛或者台湾,搞个根据地继续打呢?周总理当年来崖山时就说过:“我看陆秀夫不该跳海,应该带兵去海南、台湾,还能再打嘛。”
不过历史哪有那么多如果,崖山这场仗,汉族人在绝境里表现出的气节,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儿,真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