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生存的法则是什么-北魏什么要实行子贵母死制度 (宫廷生存的法宝有哪些)
还不知道,子贵母死制度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分裂时期,自称代王,建立代国,后正式国号魏,改...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算是南北朝里第一个把北方统一的王朝。公元386年,拓跋珪趁着前秦分崩离析,自己先称了代王,后来才正式改国号“魏”,就是北魏。

他没按老规矩“哥哥死了弟弟继位”,改成了“传给大儿子”。而且这规矩一上来就狠——传位给大儿子的时候,直接下令把大儿子的生母刘贵人给杀了。这“子贵母死”的先河,就这么被拓跋珪开了,后来好几个朝代都跟着学。
但为啥要搞这么一套呢?确实值得琢磨。这制度背后,肯定藏着古代统治者那些小心思,跟一个朝代的统治思想脱不了干系。现在回头看,“子贵母死”不光是宫里的规矩,更像是古代权力游戏里的一条潜规则。
1.为什么要实行“子贵母死”制度?
历史上吕后就是个典型的外戚掌权例子。皇帝年纪小,她就能把国家大权攥手里,搞得朝堂上都是她家的人。

到了东汉,这情况更夸张。皇帝登基时年纪轻轻,活又不长,没几年就驾崩了。可他妈或者皇后倒是很能活,汉朝的皇后还能临朝称制,皇太后直接垂帘听政,国家大权全在母族手里。
北魏为啥实行“子死母亡”制度?
拓跋珪呢,挺推崇中原文化的,觉得前秦那套先进,就带头学。他对前朝皇帝的子孙也封赏,拉拢了不少人心,显得挺仁义的。他还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算是真正把中原文化给揉碎了、融合了。

2.古代宫廷生存的法则是什么?
北魏的冯太后,可是个传奇人物。她本来是北燕皇族,结果国破了,只能到北魏当奴婢。可就算这样,她也没被埋没,被文成帝看中,成了贵人。她对文成帝照顾得无微不至,俩人关系越来越好。
当时文成帝才11岁继位,后来亲政了,俩人日子过得还行。可惜文成帝26岁就没了,这对冯太后打击挺大。之后立了太子拓跋宏当皇帝,这小皇帝啥也不懂,啥事都得冯太后撑着。冯太后在拥立皇帝的过程中,权力越来越大,慢慢把国家大权都攥自己手里了。

而且冯太后是鲜卑人,对汉人的那些礼法规矩根本不care。文成帝都走了,她也没必要再念着旧情。当时的冯太后,简直就是朝廷里最靓的仔,说一不二。
前面说过,文成帝走得早,冯太后得立新皇帝、管国家。新皇帝年纪小,啥也不懂,离了冯太后根本玩不转。所以这时候肯定不能赐死她,再说冯太后对文成帝那么好,地位又高,在那个节骨眼上,谁会因为“子贵母死”这种制度去动她?
当时的皇帝和冯太后关系也挺好,就算当了太子,估计也舍不得让亲妈这么死。而且太子也不是冯太后亲生的,她自己在北魏这种生育率不高的朝代,压根没生过孩子,也算是福气了,还能借着先帝的宠爱,当上皇太后。
其实“子贵母死”制度搞了一百多年,好几个朝代都沿用,最后停在了胡太后这儿。胡太后是宣武帝的遗孀,平时挺飒的,别人都怕生儿子,她偏不怕。宣武帝还挺欣赏她的胆子,破例没让她死。结果呢?最后悲剧收场。胡太后上台后专横跋扈,还跟宦官搞在一起,最后把明帝都害了。

冯太后虽然不像胡太后那样有个不被赐死的儿子,但她一辈子没儿子,却稳稳坐在统治朝政的位子上,也挺让人佩服的。冯太后帮新皇帝掌权的时候不记仇,就算被人打过,照样对人家跟以前一样,所以宫里很多人都感激她,挺敬佩她。为了巩固朝政,她恩威并施,让北魏政权和鲜卑族慢慢汉化,一步步走向封建化。
在这些优点面前,冯太后私下里养男宠那点事,根本不值一提。想想看,这么见过大风大浪的女人,哪会被世俗压倒。从这点看,当时冯太后一个人攥着国家大权,威风凛凛,谁还敢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