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什么结局-北魏重臣崔浩是什么人 (他是什么结局小说)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趣历史小编带来的北魏重臣崔浩的文章,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在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都受到重用的崔浩,被修史,暴扬国恶,的罪名处死,崔浩所在的家族——清河崔氏,满门抄斩,...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三朝元老崔浩被以修史“暴扬国恶”的罪名处死,连带清河崔氏满门抄斩,姻亲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也全族遭殃。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魏书·崔浩传》
这时候就纳闷了:为啥崔浩这案子能牵连这么多人?真就因为修史书惹的祸?其实崔浩在北魏朝廷的地位,早就稳如泰山了。早在道武帝年间,他就当上了著作郎,家族几代人都以书法出名,他爹的字就受道武帝夸,他自己更是常被皇帝带在身边写字。明元帝时,他直接被封为国子祭酒,教皇帝读儒家经典,妥妥的帝师。到了太武帝时期,他更是军国大事都要参与,堪称北魏的“张良”。太武帝曾指着他对投降的高车酋长们说:“你们看这人,个子小、拉不开弓,但肚子里全是兵!我这么多胜仗,都是他指点功劳。”皇帝对他的信任,简直到了“沉迷”的地步。
那问题来了:这么个被皇帝器重到不行的人,怎么突然就摊上灭族的大祸了?
先说说崔浩干的其他事。他师从道教改革家寇谦之,还把寇谦之推荐给了太武帝。寇谦之当时到平城,说要辅佐“太平真君”,太武帝一听,立马改年号为“太平真君”(440-451年)。有人可能会说,是不是因为他推寇谦之,搞道教那套?但寇谦之死在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年号后来还在用,应该不是这事儿。
那修史呢?道武帝时让邓渊写《国记》,没成;明元帝时也没接着写;直到太武帝神麚二年(429年),才让崔浩他们接着写。后来灭了北凉,又拉了凉州的人进来帮忙,崔浩当总编,高允他们也参与了。《国书》三十卷写成后,有人提议刻在石碑上,让天下人都看。结果石碑一立,坏了——上面写的鲜卑族早期那些“不光彩”的事,被鲜卑人看到了,集体跟太武帝告状,说崔浩“暴扬国恶”。这成了导火索,但真的是全部原因吗?
其实崔浩早就有“前科”。明元帝末年,他和同事聊五等爵位和郡县制的优劣,还写文章说“复五等为本”,就是想恢复分封制,让大族都封侯裂土。后来神麚四年(431年),太武帝征调各地大族名士到平城,崔浩又想“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就是给这些大族定等级、抬地位。当时卢玄就劝他:“老崔,这事儿急不得啊,创立新制度哪那么容易?你三思啊。”崔浩不听。高允后来也听说这事,直摇头:“崔公这样干,肯定没好下场,自己想不明白还犟,能行吗?”这两件事,《崔浩传》里都没提,但《卢玄传》《高允传》写了,估计是编史的人觉得敏感,故意避开。
更要命的是,他手下那俩拍马屁的,闵湛和郗标,非得把《国记》刻石碑上,还到处宣扬崔浩注的经书比前人都强,要收缴旧注。高允当时就急了:“这俩人早晚把崔公坑了!”结果真让说着了——石碑一立,崔浩以前那些“复五等”“整流品”的话,全成了他想篡权的证据:你想让汉人和鲜卑贵族平起平坐?你想裂土分封瓦解拓跋氏天下?你想用你的注代替先贤著作?再加上他平时可能也没把太子放眼里,安插自己人……这么一扣帽子,从忠臣直接变奸臣了。
就这么着,一个被两朝皇帝捧在手心的大臣,一夜之间成了谋逆的罪人,全家跟着遭了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