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对军队的战斗力有影响吗-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标志是什么)

在前现代社会,血缘和宗亲关系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人际纽带,一方面,这种通过血缘、准血缘和地缘纽带,维系部众的军队表现出较强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也使君权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家军制军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家军制通过...

admin

前现代社会,血缘和宗亲关系,那可是最靠得住的人际纽带。一方面,靠血缘、准血缘和地缘绑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嗖嗖的;另一方面,君权也跟着晃悠,特别不稳定。

家军制

为啥战斗力这么猛?

家军制嘛,就是靠血缘、准血缘,再加上地缘,把这些部众捆在一起。军队首领那威信,可不是一般的高。首领一般把亲戚安排在重要军事岗位,能用熟人、同乡就尽量用。还流行收义子,在麾下军人里搞准血缘关系。毕竟在前现代社会,血缘和近地缘,是最靠谱的关系。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种军队战斗力能不强吗?

府兵制就属于这种。西魏那会儿,宇文泰搞了个府兵组织系统,府兵算是带军籍的私兵,士兵得跟着将领姓,说白了就是将领的“自己人”。宇文泰还学拓跋鲜卑的八部制度,设了八柱国当执政轴心。府兵大多有血缘之亲,感情深,愿意同生共死,士气自然高,这也是宇文泰借鉴鲜卑部落兵制搞府兵的主要原因。

唐朝初年的基本军事力量也是府兵,打突厥的时候,那战斗力相当可以。

唐和突厥的战争,是7世纪唐朝刚建立时,跟东、西突厥打的一系列仗。唐朝从安抚防御转成进攻,加上突厥自己内部分裂内乱,630年和657年分别灭了东、西突厥,俘虏可汗,突厥汗国没了。唐朝在原来突厥地盘设了都督府和都护府。

府兵制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君主的忠诚度

这制度让王国军事实力强,但君权也跟着悬。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君主忠诚度不够。从东汉末年到唐朝开国,好多王朝完蛋,不就是因为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搞政变嘛。

其实从北周起,就开始拉均田制的农民当兵,府兵慢慢往“国家化”走了。隋朝一建立,府兵制和均田制彻底绑一块,军士能分到田地,不再有特殊军籍,归乡村坊里管,成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

唐初的府兵,大多是老兵分了土地,干劲足。但军府太扎堆关中了,那边老打仗,农田荒了,生产也垮了。本来富得流油的八百里秦川,很快就荒了,关中越来越靠南方运粮食,结果农民跑的跑,死的死,府兵越来越少,这制度名存实亡了。

唐朝中叶的藩镇,差不多就是府兵制烧完剩下的渣渣。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继承,不听中央管。这就把盛坑搞垮了,直接开启五代十国。

宋朝统一后,王朝要是有紧急军情,也会搞家军,比如大名鼎鼎的岳家军、戚家军。但这类军队君主肯定猜忌,岳飞后来不就被“莫须有”的罪名给杀了,挺冤的。

岳家军是南宋初年岳飞带的抗金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金人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图为岳飞坐镇指挥的郾城之战。

古代少数民族军队一般由血缘关系维系

古代少数民族的军队,大多是靠血缘关系绑起来的,兵民合一。比如女真人搞了个猛安谋克制度,说白了就是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女真人靠这个组织,平时放牧打猎种地,战时编队出征。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一出山,把这制度整得挺齐整,方便指挥打仗。大体来说,谋克是百夫长,统三百户,统辖单位也叫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是千夫长,统辖单位也叫猛安。猛安之上还有元帅或万户,谋克之下还有更小的编制,但不是独立单位。猛安、谋克的首领都出自部落里能打的家族,猛安、谋克这些家族是世袭的。

这种模式适合部落民族,“打天下”时优势明显。部落民族打仗不用专门后勤,赶着牲畜一起走就行。但搁定居的农业社会,“坐江山”就不行了,优势不明显。女真灭辽后,猛安谋克就从军民一体变成了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开始有了地方官员的官阶。

元朝兵力强给朱元璋印象深,他稍改元朝兵制,搞了卫所制。卫所实行武官世袭,这体制对军队稳定性有好处,但堵了士兵晋升路。而且屯垦性质的卫所慢慢变成将领的世袭庄园,一打仗,屯垦供给不足、效率低的问题就暴露了。

清朝的八旗军,沿袭了猛安谋克。但后来战事少了,八旗子弟闲着没事干,弓马武艺荒废,斗志也没了,清朝中叶,八旗兵战斗力就拉胯了。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对军队的战斗力有影响吗-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标志是什么)(图1)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各旗里因族源不同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满洲、蒙古、汉军同属一旗,旗色一样,就是从军、入仕待遇有点不同。图为八旗军服饰。

以文制武

以文制武的目的在于防止军队叛变

家军制的老毛病,就是军政关系不好协调。古代君王啊,最忌惮家军的军事首领。就算君王自己是从行伍出来的,当了皇帝也直接指挥不动军队。

府兵不行了,就换募兵制。不管是谁,只要骁勇都能当兵,还免徭役赋税。募兵算是雇佣兵,不归军府管,国家给补贴。这就出现了战斗人员和补给机构分离的情况。

为了控制军队防叛变,封建王朝发展出以文制武的体制。文官组成的兵部是最高军事机关,明代兵部尚书名义上权力最大。兵部管军队编制、后勤、军官晋升、训练,还管战时调动和战略制定。武职将领呢?就只能指挥具体战役了。地方总兵也得听文官巡抚、总督的。

儒家思想对文官的忠诚挺管用。尤其是理学出来后,士大夫反叛基本绝迹,观念上他们反叛有心理障碍。曾国藩就是个例子,他有实力自立为王,却一直忠心朝廷。曾国藩的湘军叫勇营制,是学戚家军搞的。他组织湘军时,用门生网络招有乡谊亲缘的士兵,有点像家军制,但领导模式是“书生带乡农”,儒家忠君意识特强。

以文制武最大的问题在于外行指挥内行

但以文制武最大的毛病,就是外行指挥内行,影响战斗力,像王阳明这种文武双全的,毕竟是少数。宋朝特强调文治,文人地位高,武人被压着,结果武装力量弱,最后被外族灭了。

白莲教起义(1795-1804)是清朝嘉庆年间在四川、陕西、河南、湖北边境爆发的白莲教徒反清起义,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

以文制武还让军队“油水”减少,军队只能找别的法子赚钱。比如清朝吃空饷问题特严重。绿营编制固定,士兵有定额兵饷,驻防长官就想法不让部队满额,甚至空出一半,空出来的饷银就落自己腰包。上级检查?临时雇老百姓充数,这成了潜规则,打点到位检查的人也不说破。这种军队一打仗,临时组队,平时不训练,兵将不熟,战斗力差得远。乾隆末年镇压白莲教,八旗、绿营都不行,只能靠乡绅组织的民兵。嘉庆之后,清朝基本就没能打的兵了。


上一篇: 军队的基础都是平民百姓吗-夏朝的军事制度是怎么样的 (军人的基础) 下一篇:有着怎样的特点-明朝的封爵制度是怎样的 (有着怎样的特点)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