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重要谋臣-改革家-郭祚-协助孝文帝谋划汉化改革 (北魏重要谋臣是谁)
郭祚,449年~515年,,字季祐,太原晋阳人,北魏大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和重要谋臣之一,曹魏名将郭淮弟郭亮七代孙,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太原郭氏,少年孤苦...
郭祚啊,字季祐,太原晋阳人,北魏大臣,说白了就是当时挺有名的政治家、改革派,还是个重要的谋臣。他是曹魏名将郭淮弟弟郭亮的七代孙,出身太原郭氏,不过这家族后来有点波折。
他少年时候挺苦的,孤苦贫困,长得也不算伟岸,但爱读书,涉猎经史,写的书信文章在当时还挺有名的。二十岁当并州主簿,被并州刺史孙小看上,让他管文书。后来孝文帝即位,他被举为秀才,当上中书博士,又转中书侍郎,升尚书左丞,还兼黄门侍郎。这人当官挺勤勉,从早到晚不松懈,挺得赏识的。他帮孝文帝谋划汉化改革,整理注释古籍,评定门第和官位品级。跟着孝文帝南征,当侍中,后来升尚书,封了东光县伯。孝文帝死后,咸阳王元禧推荐他当吏部尚书、并州大中正,后来又升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左仆射。结果延昌四年(515年),被权臣于忠假诏害了。死后追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谥号文贞。
说说他生平吧
早年经历
郭祚字季祐,太原晋阳人,北魏大臣,政治家、改革派,重要谋臣,曹魏名将郭淮弟弟郭亮的七世孙。他们家是魏晋有名的门阀士族,九世祖是东汉大司农郭全,八世祖雁门太守郭缊,七世祖就是郭亮。高祖郭殷在后赵当官,做到尚书右仆射、司空,跟刘群、崔悦这些中原名士关系好。祖父郭逸,他叔郭庆在前秦当官,做到持节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封襄城侯。郭逸自己当到徐州刺史、榆次侯,还跟清河崔氏联姻,是司徒崔浩的老丈人,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崔浩,一个女儿嫁给了崔浩弟弟崔恬。
不过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因为编修国史时太直白,触怒了太武帝拓跋焘,被灭了门,他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些也都跟着遭殃。郭祚他爸郭洪之也冤死了,当时郭祚才两岁,靠亲人帮忙逃过一劫。虽然出身名门,但小时候过得跟普通村民似的,孤苦贫苦。不过这孩子挺能吃苦,专心读书,钻研经史,还跟着姑父崔浩练书法,后来写的书信文章慢慢出名了。二十岁当并州主簿,被刺史孙小赏识,让他当书记,还跟他表叔、太原太守王希彦互相帮衬,总算把太原郭氏的家业给重新搞起来了。
初涉官场
后来孝文帝元宏刚即位那会儿,郭祚被举为秀才,对策考上了,就开始当官。先当中书博士,又转中书侍郎。因为学问好、有才干,被当时的大臣陇西李冲看重,推荐他当尚书左丞,还兼给事、黄门侍郎,成了孝文帝的近臣。他当官清正,对皇帝忠心,做事勤勤恳恳,挺得孝文帝赏识,让他当黄门侍郎,跟着皇帝身边。
力主改革
当时北魏还是鲜卑政权,留着不少氏族制和奴隶制的残余,统治方式挺落后,中原老百姓老反抗。为了适应中原文化,跟汉族地主搞好关系,巩固政权,孝文帝就大力用郭祚,还有王肃、李冲、崔光、程灵虬这些改革派官员,搞了一系列汉化改革。
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郭祚因为帮忙谋划迁都有功,被封了东光县子,后来升散骑常侍,还兼黄门。那时候孝文帝一心想改革,学中原的典章制度、礼乐律令,还搞门阀制度,加上刚迁都,军事上也没消停,里里外外的事儿特别多。郭祚奉旨出主意,帮着整理注释古籍,评定门第和官位品级,干得特别尽心,尤其是主持注释古籍,成就挺大,孝文帝很欣赏。有一次孝文帝请百官吃饭,还举杯给郭祚劝酒,说:“郭祚操心这么多事,可没骗过我。”看得出来孝文帝多信任他。所以郭祚一直留在皇帝身边,成了重要的谋臣。后来孝文帝亲自征伐南朝,让郭祚兼侍中,加拜尚书,进封东光县伯。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死了,十六岁的元恪即位,就是北魏宣武帝。靠辅政大臣咸阳王元禧他们推荐,郭祚兼吏部尚书、并州大中正。
直言不讳
景明二年(501年),宣武帝亲政后,继续重用郭祚。有次宣武帝下诏说,要是奸吏逃跑,就让他兄弟顶替。郭祚觉得不妥,直接进谏说:“法律贵在制止坏人,不能太严苛。我觉得罪人跑了,就流放他家人,逃跑的人名字永远挂着,在青州这边也跑不了,歪门邪道自然就堵住了。”宣武帝听了他的意见。这事儿对避免恢复残酷刑律,保住孝文帝的改革成果挺有用。不久郭祚当专职吏部尚书。那时候北魏政治越来越腐败,选官升迁都看门第和任职年限,郭祚还算能保持清正,凡是考核官员的事,都多向宣武帝请示,不自己乱来,所以加官兼散骑常侍。他很看重选官,每次选拔都仔细考察,反复权衡,就算发现人才,也得琢磨好久才决定用。所以他选的官吏一般都挺称职,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为政举措
后来郭祚被外派,当使持节、镇北将军、瀛州刺史,不久又转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在青州赶上灾年,老百姓饿得不行,史书说他“怜爱百姓,多赈济抚恤”,当地老百姓都挺感激他。郭祚回京后,又当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并州大中正,不久升尚书右仆射。晚年当官更谨慎了,能看清形势,求进取。宣武帝要建明堂、国学,郭祚觉得“边境不安,战事没停,不能在打仗的时候搞土木工程”,就跟宣武帝讲道理,建议“等太平年景,老百姓都愿意出力,不用催就能建成”。宣武帝挺信他,史书说“世宗末年,常带郭祚进东宫,偷偷赏他,多到上百万,还特地赐剑杖,宠信得很”。后来升尚书左仆射,参与朝中大事。正始元年(504年)十二月,朝廷定的新律令,就是郭祚和侍中、黄门一起参议修订的。正始四年(504年),大司马门不准车马出入的规定,也是听了郭祚的建议才实行的。延昌元年(512年)十月,宣武帝立元诩为太子,郭祚奉诏兼太子少师,成了太子的师傅,可见宣武帝多信任他的才学。
含冤遇害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二月,宣武帝死了,太子元诩即位,就是孝明帝。八月五日,领军于忠假诏害了太傅裴植、尚书左仆射郭祚、都水使者韦俊这些人。郭祚就这么冤死了,享年六十七。正光年间,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谥号“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