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时清泪-看花老眼-水龙吟-程垓原文赏析 (《伤时》)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怨极,等闲辜负,一年芳意,柳困花错字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元只是、人憔悴,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怨极,等闲辜负,一年芳意。柳困花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元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
词作鉴赏
这首词要说啥,我觉得“看花老眼,伤时清泪”八个字就够概括了。前者是“嗟老”,后者是“伤时(忧伤时世)”。不过作者生平不太清楚,得翻翻他的《书舟词》里的一些材料,大概能琢磨琢磨这两点。先说“嗟老”。作者老家是四川眉山的,大概和辛弃疾一个年代。以前有人说他是苏轼的亲戚,其实不太对。看他写的词,好像在江浙一带待过,特别是临安(现在杭州),有两首词就是在那儿写的,比如《满庭芳》里说“谁知道、吴侬未识,蜀客已情孤”,《凤栖梧》里又说“断雁西边家万里,料得秋来,笑我归无计”,看来是长期在外漂泊。年纪越大,“嗟老”的感觉就越重,加上又离乡背井,这滋味就更浓了。他另一首《孤雁儿》就写“如今客里伤怀抱,忍双鬓、随花老”,这心情跟咱们要讲的这首《水龙吟》一模一样,说明他“嗟老”还“怀乡”着呢。
再说“伤时”。他跟辛弃疾一个时代,估计心里也受过完颜亮南侵(1161年)、张浚北伐失败(1163年前后)这些事的影响。所以他的词里也有“伤时”的话,比如《凤栖梧》里写“蜀客望乡归不去,当时不合催南渡。忧国丹心曾独许。纵吐长虹,不奈斜阳暮”,这种忧国的情绪,跟《水龙吟》里的“伤时”估计也沾点边。搞懂了这两点,再看这首《水龙吟》,大概就明白他想写啥了。词从“伤春”开头,其实是想说说想家、觉得自己老了,还偷偷藏了点忧国忧乱的意思(这个藏得挺深的)。
词开头“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一下子就让人想起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然后他立马想到老家,估计园子里的花也没剩几朵了。他以前在眉山老家修了园子池阁(《鹧鸪天》里写过“新画阁,小书舟”,《望江南》还注了家里有条船叫“书舟”),现在人在外地,春末了,突然想起老家的花,这思乡的心情也太重了。虽然老家的花看不见,但眼前的花也开始谢了,就忍不住叹气:“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杨万里不是说“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自己愁得要命,哪有心情赏花,白白浪费了一年的好春光。反过来想,“柳困花慵,杏青梅小”,春天转眼就过去了,好像对人也太敷衍了。但其实“好春”本该“长在”,“好花”本该“长见”,之所以这样,归根结底,还是“人憔悴”啊!上片从“伤春”开始,到这儿点出了“嗟老”(憔悴)的主题。
下片又想起老家的事:“回首池南旧事。”“池南”可能就是他那个“书舟”书屋。在书舟的旧事咋样?没细说,但他其他词里提过,比如“葺屋为舟,身便是、烟波钓客”(《满江红》),“故园梅花正开时,记得清尊频倒”(《孤雁儿》),估计那时候挺舒服,挺让人留恋的。可现在,“恨星星、不堪重记”——头发都白了,哪还有心思回忆往事。现在就剩下“看花老眼,伤时清泪”,老了,还伤时,家国身世的感触,就借着惜花、伤春全说出来了。但他没就此打住,还想找点“解脱”。所以又说“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然后“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留云借月”是朱敦儒的词,意思就是趁着花还没谢光,赶紧珍惜这好时候,拼了命地喝酒寻欢!这意思跟杜甫的“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差不多,就是想及时行乐呗,虽然有点消极。
程垓这首词,写得挺委婉哀怨,反反复复地讲他心里那堆“嗟老”“伤时”的愁,读起来确实“凄婉绵丽”(冯煦是这么说的)。以前很多“伤春”词,都是写才子佳人的春愁闺怨,他这首不一样,里面藏了家国身世的事(主要是这个),所以立意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