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给孙子-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能力最强的朱棣 (给我孙子)
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作为最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而备受瞩目,在君主专制社会中,他们高高在上,睥睨天下、一人可以决定任何事,因为权力太过庞大,所以古往今来,围绕皇权的争斗也数不胜数,多少奇人和枭雄,都为...
封建王朝那两千多年里,皇帝绝对是金字塔尖的存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一不二。权力太大,所以围绕皇权的争斗就没断过,多少厉害人物,都为抢这把龙椅拼了命,兄弟反目、亲人成仇的戏码,看得人唏嘘不已。
说起明朝,确实挺特别的,夹在元和清两个外族王朝中间。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绝了——要饭的和尚出身,这放在历代开国皇帝里,独一份儿。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结果他儿子燕王朱棣把这侄子给打败了,自己登基,搞出了个永乐盛世。说来也怪,他儿子明明有好几个,个个都还行,尤其是四儿子燕王朱棣,文武双全,厉害得很,可他为啥偏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呢?

其实啊,从商周一直到清末,皇帝传位基本都绕不开“嫡长子继承制”这规矩。立长子,名正言顺;立其他儿子,容易出乱子。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为这事儿纠结过。长子不一定多优秀,但毕竟是第一个,皇帝从小重点培养,请最好的老师教,学帝王权术、处理政务,再差也差不到哪去。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长孙,也就是大儿子的长子,性格温厚,挺孝顺的。朱元璋儿子是不少,朱棣最出彩,可他琢磨着:要是立朱棣,其他十几个儿子肯定眼红,兄弟打起来,朝纲不就乱了?
当时朱元璋也拿不定主意,就去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刘三吾管典章礼制的,本身就是个老古板,肯定不同意立朱棣。他说啊,王朝利益最重要,朱棣前面还有俩哥呢,万一立了他,皇位肯定得争起来。他觉得治国得靠“仁”,朱允炆更合适。当时朝上的大臣们,也隐隐都站在朱允炆那边,这么一来,朱元璋就选了朱允炆。

不过朱允炆吧,其实也还行,挺仁政的。在位时让文官多参与国事,减刑罚、抓宦官,还改了朱元璋不少弊政,效果不错。但他那些叔叔们太强势了,尤其是燕王朱棣,能力太强。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听谋臣的话搞削藩,这下把朱棣惹毛了,朱棣直接起兵造反,1402年打进了南京,自己当了皇帝。
虽然朱棣是靠武力抢的皇位,当时有人骂他,但不得不说,他能力是真强,硬是搞出了个“永乐盛世”。政治上改机构,设内阁;对外五次打蒙古,收复安南,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西北置哈密卫,西南也搞了些宣慰司,还把贵州设成布政使司,边防巩固得不错,版图也保住了。还派郑和下西洋,跟外国打交道,加强了对南海的经营。又让人编了《永乐大典》,疏浚了大运河。1421年还把都城迁到北京,对明朝统治太重要了。他那时候,明朝经济好、国力强,文治武功都牛,真不是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