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丞相王导曾孙王弘一生有什么贡献吗 (晋丞相王导书)
众所周知王弘出身琅琊王氏,年少好学,以清悟知名,那么晋丞相王导曾孙王弘一生有什么贡献吗?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会稽王司马道子辟为主簿,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康,刘裕即位,以佐命...
王弘是琅琊王家的后人,王导的曾孙,年轻时就爱学习,性格清静,挺有名的。后来会稽王司马道子找他当主簿,后来又升了江州刺史。他在江州的时候,把赋税和劳役都减了不少,老百姓过得挺安稳的。刘裕称帝后,因为王弘跟着他打天下立了功,被封了华容县公,还升了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宋文帝即位,王弘又升了司空,加车骑将军,兼扬州刺史。元嘉九年(432年)升太保,领中书监,同年死在任上,谥号文昭,还能在刘裕的庙里享受祭祀。
王弘,字休元,王导的曾孙。年轻时就爱学习,跟当时的尚书仆射谢混关系挺好,为人清静,不爱折腾,挺有名的。一开始给晋朝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当骠骑参军主簿。那时候农业不好,杂役又多,王弘就建议搞屯田。隆安四年(400年),他爹王珣刚去世没多久,司马元显就让他当咨议参军,还加宁远将军,管记室事,王弘没答应。
后来司马道子又让他当咨议参军,加建威将军,领中兵,王弘也都没接。那时候司马道子正跟桓玄斗,又有孙恩作乱,内忧外患,好多人都没守完丧期,王弘却一直坚持着。元兴元年(402年),桓玄打下建康,把司马道子抓起来交给廷尉,好多官员都怕得不敢去送,王弘还在丧期,却跑到路边给司马道子磕头送行,还扒着他的车哭,这事当时不少人夸他。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起兵打败了桓玄,打下建康,升了镇军将军,找王弘当镇军咨议参军,封了华容县五等侯。后来又当过琅邪王大司马从事中郎、宁远将军、琅邪内史、尚书吏部郎中、豫章相。义熙六年(410年),徐道覆打南康、庐陵、豫章三郡,王弘跑到寻阳(现在江西九江)去了。后来刘裕又让他当中军咨议参军,接着当大司马右长史、吴国内史。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叫王弘当太尉长史,后来转左长史,第二年(416年)跟着刘裕北伐。
义熙十三年(417年),北伐前锋打下洛阳,刘裕派王弘跟着使者回朝,让朝廷给他加九锡。到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班师到彭城(现在江苏徐州),王弘当彭城太守。刘裕同年被封宋公,加九锡,又给王弘升了尚书仆射,管选拔。没多久又升他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抚军将军、江州刺史。王弘在江州又减赋税又减劳役,当地老百姓过得挺好。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篡晋建了刘宋,给王弘加了散骑常侍,还因为他是开国功臣,封了华容县公。永初三年(422年)正月,王弘升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景平二年(424年),司空徐羡之他们想废掉宋少帝,找了王弘和檀道济进朝告诉他们。同年废了宋少帝,改立宋文帝刘义隆当皇帝。宋文帝即位后为了稳定朝廷,让王弘当司空,王弘没答应,改加使持节、侍中,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江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进车骑将军。
元嘉三年(426年)正月,宋文帝杀了主导废立的徐羡之和傅亮,王弘又不是主谋,他弟王昙首又得宋文帝宠信,所以事前就知道了。事后王弘被召进朝当侍中、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还得了赐班剑三十人的礼遇。没多久宋文帝亲自征讨另一个主导废立的荆州刺史谢晦,王弘和彭城王刘义康留守京城。
元嘉五年(428年),王弘因为大旱自己引咎辞职,当时平陆令成粲写信建议王弘少点权力,让当时当荆州刺史的刘义康进朝主政,说自己能安身立命,名垂后世。范泰也觉得王弘兄弟权太重,建议王弘叫刘义康进朝一起掌权,削减点权势。宋文帝本来不答应,但王弘坚持,就降了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第二年(429年)正月又上表推荐刘义康,最后刘义康进朝接替他当司徒,一起录尚书。
王弘很懂治国,关心老百姓的事,做事又宽和又公平。当时士人犯罪,很多人上诉,宽大处理又怕冤枉,按律法又怕士人有怨气;还有那时候监守自盗的偷五匹布、普通小偷偷四十匹布都要处死,王弘觉得太重,建议改成监守的偷十匹、普通小偷偷五十匹才处死,四十匹就发配当兵。他还觉得这刑罚不该分士人和老百姓,老百姓小偷可能是一时糊涂或贪心,稍微提高点赃物数量就能饶他们一命,但当官的自己作乱,偷五匹就判死已经够宽了,不用可怜。王弘还上奏改了十三岁服半役、十六岁服全役的制度,说当时四方太平,老百姓苦于劳役,总想逃避,建议半丁年龄升到十五十六,全丁升到十七。宋文帝都同意了。
后来王弘生病多次请辞,都没被批准。到元嘉九年(432年)三月升太保,本官加领中书监。王弘同年五月壬申(7月12日)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谥号文昭,用本官加赠,给节,加羽葆鼓吹,还加班剑到六十人,能去刘裕的庙里享受祭祀。同年宋文帝又下诏给王弘加了一千户食邑,赏赐他家一百万钱、一千斛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