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护的死对北周的影响有多大呢 (宇文护是被谁杀死的)
北周建立的那一年,宇文护44岁,宇文觉15岁,宇文护受叔叔宇文泰临终的嘱托,扶持宇文泰年幼的儿子,在西魏时期,宇文泰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死得不是时候,宇文泰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选择了40多岁...
北周刚那会儿,宇文护44,宇文觉才15。宇文护是受了他叔宇文泰临终的托,扶着宇文泰那个还小的儿子。宇文泰在西魏那会儿影响力大得很,但死得不是时候,国内国外乱糟糟的,他就挑了40多岁的侄子宇文护来给小儿子撑腰。

宇文护趁着宇文泰的余威还在,硬逼着西魏恭帝元廓把皇位让给了宇文觉,北周就这么建起来了。可北周内部压根不平静,宇文家一家独大?哪有那么回事。当时国内有八柱国,个个手底下有兵,实力都不小。宇文护废了西魏皇帝想自己揽权,这事儿就让两大柱国不乐意了,一个是赵贵,一个是独孤信。
赵贵和独孤信合计着把宇文护给干掉,结果没成功,反被宇文护收拾了,一个直接杀了,一个逼得自杀。这事儿吧,其实挺正常的。赵贵、独孤信这些人跟宇文泰是一辈的,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跟兄弟似的,你今天当了董事长,那点权威对他们来说真不算啥,啥样的人,大家都懂。更何况现在建国的不是宇文泰,是小辈宇文护,凭啥天下就得你们宇文家的?那会儿可不就得靠实力说话嘛。但不太正常的呢?是宇文觉也想弄死他堂哥宇文护。这孩子太年轻了,十几岁的小皇帝哪懂那些大臣的弯弯绕绕,就年轻气盛,觉得当了皇帝天下就是他的,老想着除掉宇文护。宇文泰生的儿子这血缘关系,还真保不住他的皇位,没宇文护,宇文觉说不定都坐不上那个龙椅。
宇文觉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刺杀宇文护,宇文护为了自保,只能把宇文觉给废了,另立了宇文泰另一个儿子宇文毓。按宇文护的说法,他不这么做,就对不起宇文泰临前的交代。你想啊,要是独孤信他们成功了,宇文觉这个十几岁的小皇帝真能坐稳吗?就算宇文觉真杀了宇文护,谁来护着宇文家?宋太祖赵匡胤还得杯酒释兵权呢,怕底下大将起心思,北周那时候形势更险恶,哪个大将真黄袍加身,有啥奇怪的?
出于同样的心思,宇文护又把宇文毓给废了,再立宇文泰的儿子宇文邕。宇文护到这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当皇帝?估计想过。他想当皇帝,多半也是为了自保,因为这三个小堂弟都想要“自由”,特别看不惯宇文护把着朝政。年轻人向往自由、想叛逆,人之常情,程度不一样罢了。可当皇帝的话,年轻时候这些特点就不是好事了,当大将倒还行。

宇文护又不傻,他知道自己做皇帝的时机根本不成熟。底下大臣虽然认他实际掌权,但肯定不乐意他当真皇帝。宇文护琢磨着,自己像周公那样当个大冢宰,对自个儿、对宇文家利益都最大。宇文护跟皇帝有矛盾,那些有野心的大臣可就乐了,觉得有机可乘。小皇帝们为啥总想弄死这个其实护着宇文家的堂哥?说不定就是这些大臣背后撺掇的。哪天小皇帝真杀了宇文护,有野心的大臣再把小皇帝废了,不就容易多了?
真不幸,这事儿还真发生了。宇文邕后来设计杀了宇文护。几年后杨坚篡位的时候,谁出来护着宇文家了?尉迟迥算一个,他是宇文泰的外甥。关键时刻,真能护着宇文家的,还是沾亲带故的,毕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皇帝想靠重臣来扳倒血缘权臣,那不是饮鸩止渴嘛,重臣迟早得夺了皇帝的江山,几乎没有例外。这也难怪,很多皇帝选太监来斗权臣,太监成功了也得附属于皇帝,自己当不了主。这路子不见得好,但两害相权取其轻,比用重臣斗权臣强点。
宇文护对北周建立有大功,对维护宇文家统治也功不可没,虽然他废了两任皇帝,但仍是北周的大忠臣,他的利益和北周绑在一起了,只能当忠臣。宇文邕杀了宇文护两年后,又恢复了宇文护的爵位,说明他认宇文护对北周有功。但同时给了个不好的谥号,追谥为晋荡公,这是为了证明他杀宇文护是对的。
上天可能真不保佑宇文家,北周前期实际的保护者宇文护一死,宇文邕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可35岁就没了,留下不中用的儿孙。苦心经营的国家,最后给杨坚做了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