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宋朝尼姑陈妙常生平简介-陈妙常是什么人 (宋朝尼姑陈妙简介)

陈妙常,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临江青石镇郊女贞庵中的尼姑,陈家本来就是临江的官宦之家,只因陈妙常自幼体弱多病,命犯孤魔,父母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在女贞庵中诵经礼佛,空门多暇,陈妙常好学不倦,她不但...

admin

陈妙常是南宋时候的尼姑,具体点说,是高宗绍兴年间,临江青石镇郊外女贞庵里的。陈家本是临江的官宦人家,就因为她从小体弱多病,命里犯“孤魔”,父母才狠心把她送进空门,削发为尼。在女贞庵里诵经礼佛,空门日子清闲,她倒也没闲着,好学得很,诗文写得好,音律也通,十五六岁后突然容光焕发,穿着宽袍大袖的袈裟,活脱脱像仙女下凡,让人看一眼就挪不开眼。棋琴书画更是样样精通,尤其是弹琴,琴声一响,总能招来不少住在庵里的客人。后来这故事还被改编成了豫剧《必正与妙常》。

宋朝尼姑陈妙常生平简介-陈妙常是什么人 (宋朝尼姑陈妙简介)(图1)

要说陈妙常这“空门偷情”,还跟南宋初年的大名士张于湖脱不了干系。张于湖就是张孝祥,有次他路过青石镇,夜宿女贞庵。那会儿寺庙庵观也常供香客住宿,跟今天的民宿差不多。初秋晚上,月白风清,张于湖散步时听见琴声,循声找过去,假山后面,月下一个女尼正在弹琴,眉目如画,姿态秀逸,他心里一动,就吟了首词,大概意思就是“误入仙境遇到你,这么好看真让人动心”。

这弹琴的女尼自然就是陈妙常了。薄暮时分她见过张于湖一面,知道是个名士,但哪能刚见一面就让人家用艳句撩?她当场也回了一首词,边弹边唱:“清净堂前不卷帘,景幽然;湖花野草漫连天,莫胡言。独坐黄昏谁是伴,一炉烟,闲来月下理琴弦,小神仙。”张于湖碰了软钉子,不好强求,毕竟他快上任了,总不能在这儿闹笑话,第二天就去了县城。

后来张于湖的同窗潘必正来临江游学,两人聊起天,张于湖就提起了庵里的妙龄女尼,叹自己“人在官中,身不由己”。潘必正一听,心里就活泛了,决定去会会这个女尼。他住进庵里,琢磨着:女孩子家出家,要么是遭了大难,要么就是心里有苦。有天他就问陈妙常:“都说非经大难不入空门,你这么好,怎么就看破红尘了?”陈妙常答:“人病的时候就想远离尘世,想死的时候就想修道,皈依佛门是为了永生,哪一定要大难呢?”

潘必正比张于湖会来事,先跟陈妙常聊家常、谈心曲,慢慢就熟了。有天他拿着自己填的词去找陈妙常“斧正”,词里写“清风明月女贞庵,方外地;物我两忘好修行,活种仙。绝世容颜琼姬态,倾城国;淡装全无半点俗,荆山玉”。陈妙常看了挺欣赏,对他好感倍增。两人开始常谈诗论文、弈棋品茗,熟了就不拘礼了,潘必正能随便进她禅房。

有天他翻到陈妙常夹在经卷里的一词,写着“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潘必正一看,原来这女尼心里也不平静啊!他也填了词放回去:“玉貌何傅粉,仙花岂类几品,终朝只去恋黄芽,不顾花前月下……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陈妙常看了脸红,说“你怎么偷看我的词”,潘必正就笑“你不是也‘凡心转盛’吗?”陈妙常没话说了,防线一破,两人就……嗯,梵听寺钟声里,禅房成了爱巢。

没过多久,陈妙常怀孕了。潘必正急得不行,赶忙去找张于湖。张于湖哈哈大笑:“这有啥难的,你去县衙说你们自幼指腹为婚,现在重逢,请求完婚,我来处理。”到了县衙,陈妙常跪在堂下,吓得直哆嗦,只听县官说“卷帘抬头!”衙役卷起帘子,县官又道:“你曾说‘清净堂前不卷帘’,如今却为何事告到官里?”陈妙常一听,魂都要飞了,幸好县官没刁难,看过状纸,判道:“道可道,名可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收拾起纸帐梅花,准备着罗帏绣幔。无缘处青蒲黄庭消白日,有情时洞房花烛照乾坤。”最后还写了诗:“短发蓬松缘未匀,袈裟脱却着红裙;于今嫁与潘郎去,省得僧敲月下门。”

陈妙常这段空门里的情事,后来被文人墨客越写越玄,还因为昆曲《玉簪记》唱遍了大街小巷,就更出名了。


上一篇: 他对佛教有着怎样的贡献-富楼那是怎样弘扬佛法的 (他对佛教有着什么贡献) 下一篇:这是怎么回事-而且还是咬死的-铁木真死于西夏王妃之手 (这是怎么回事英文)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