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北魏第七位皇帝-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七位皇长子)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是李夫人,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在位共28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明太后临朝执政,490年,...

admin

拓跋宏,就是北魏孝文帝,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南北朝时候北魏第七位皇帝,在位28年。他五岁就登基,年号延兴,那时候是明太后临朝听政。490年,孝文帝开始亲政后,改革搞得风风火火。先整吏治,搞了三长制、均田制;494年,干脆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全面改鲜卑的老习俗,对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下手也狠,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跟着都上了一个台阶,这就是有名的“太和改革”。499年4月26日,他在谷塘原的行宫驾崩,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在长陵。

生平

少年时候

北魏皇兴元年八月(也就是公元467年10月13日),拓跋宏出生在平城紫宫。他是献文帝的长子,母亲是李夫人,中山大族李惠的女儿。他没出生的时候,献文帝的嫡母冯太后就临朝了,献文帝都得听母后的;他出生后,冯太后才把权力还给献文帝,还亲自带这个皇长子宏。皇兴三年(469年)六月,才三岁的拓跋宏就被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献文帝把皇位传给他,改年号延兴。按北魏“子贵母死”的规矩,他当太子的时候,生母李夫人就被赐死了,从小是冯一手带大的。

北魏第七位皇帝-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七位皇长子)(图1)

孝文帝刚即位那会儿,太上皇拓跋弘还抓着大权。那时候北魏老遭灾,水旱不断,租税又重,官吏贪得要命,百姓流离失所,各族反抗的起义没断过。延兴元年(471年)九月,青州高阳人封纠集一千多人,自称齐王;十月,沃野、统万两镇的敕勒族反了,朔方人曹平原带人砸了石楼堡,杀了军将;十一月,司马小君在平陵起兵。延兴二年(472年)二三月,东部和连川的敕勒也跟着叛乱,跑去找柔然;七月,光州人孙晏、河西人费也头也聚众造反。延兴三年(473年)二月,朝廷下诏说,县令要是能肃清一县“劫盗”,就让他兼管两县,拿两县的俸禄;能管两县的,兼管三县,三年后升太守。二千石官吏也一样,三年后升刺史。太上皇掌权这几年,还奖励清官、严惩贪官、减租减赋、鼓励种地,可效果不大,局面还是乱糟糟的。光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到太和四年(471-480年)这十年,有记载的暴动、叛乱就有二十多起,北魏政局晃得厉害。

承明元年(476年)六月,拓跋宏刚满十岁,太上皇拓跋弘被他嫡祖母冯太后毒死了,冯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二次临朝,改年号太和。孝文帝在位前期,冯太后用他的名义下命令。冯太后这人挺厉害,有主意,敢干大事,生杀赏罚,说办就办,政治经验老丰富了。自太和元年(477年)以后,她开始在风俗、政治、经济上搞大改革,有意识往汉化上靠。太和七年(483年)十二月,她下令不准“一族之婚,同姓之娶”,从婚姻上改鲜卑老习俗;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下诏发俸禄;太和九年(485年)、十年(486年),冯太后又以拓跋宏的名义亲自主持搞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长制,北魏社会变化不小。孝文帝从小被冯太后带大,对祖母特别孝顺,性格也谨慎,太后专政那会儿,他很少管事,大小事都得听冯太后的。

自己说了算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二十三岁,在冯太后长期的严格教育下,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史书百家,肚子里有墨水,还攒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实际本事也长了不少,这些都为后来的改革打了底。同年九月,冯太后病死了。孝文帝伤心得不行,哭了三天。他对大臣们哭着说:“朕从小太后带大,又慈又严,当儿子的道理,当君主的规矩,她都一遍遍教我。”又在诏书里说:“朕小时候即位,全靠太后安定全国。咱祖宗光顾着打仗,没学文教,也是她老人家教朕学古人的道理。一想起太后的功劳,朕哪能不伤心?朝廷内外的大臣,谁不哽咽?”从这以后,孝文帝一个人扛起了改革的担子。太和十四年(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继承太后的遗志,重用汉族士人,各方面继续改革,全面搞汉化。他学汉族王朝的礼仪,建明堂、修太庙、定祭祀规矩、到东郊迎春、亲自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还允许大臣们给父母守三年丧。

太和十五年(491年)十一月,他学汉人官制,定了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课诏里规定:“二千石官吏考‘上上’的,试试当四品将军,赏匹黄马;考‘中上’的,当五品将军;考‘上下’的,赏套衣服。”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去掉郑、卫那些靡靡之音;让中书监高闾和乐官讨论古乐,参照儒家六经,各国的音乐志,定声律。太和十六年(492年)正月,下五品诏,规定:宗室远亲不是太祖拓跋珪子孙、异姓封的都降为公,公降侯,侯降伯,子、男不变。名字改了,品秩还跟以前一样,公一品,侯二品,伯三品,子四品,男五品。又让大臣们议论五行的顺序,采纳秘书丞李彪等人的建议,说晋承曹魏是金德,北魏该承晋是水德。四月,颁新律令,废了北魏初年的车裂、腰斩,改成枭首、斩首、绞刑三等,夷五族、夷三族这些酷刑也降等,夷五族降到同祖,夷三族降到一门,门诛降到本人。

北魏第七位皇帝-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七位皇长子)(图1)

迁都洛阳

孝文帝亲政后,先整吏治,发俸禄,搞三长制,行均田制。他搞汉化最狠的一招就是迁都洛阳。北魏一直都在平城,平城太靠北,天冷,六月还下雪,风沙也大。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了迁都顺利,他做了不少准备:太和十七年(493年)五月,他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说要大举打南朝齐,打算南伐路上把迁都的事办了。朝会上,任城王拓跋澄站出来反对,退朝后,孝文帝马上叫他,支开左右,单独说:“这事确实难。咱国家起自塞外,搬到平城,那是打仗的地方,没法搞文治,现在要改风俗,太难了!崤函是帝王宅,河洛是王里地,朕想趁南伐的机会迁到中原,不知道任城王觉得咋样?”拓跋澄明白了,赶紧赞同。六月,他下令修河桥,备大军渡河;亲自讲武,让尚书李冲负责选武将,挑有本事的人。七月,立皇长子拓跋恂为太子,发文书到齐国境内,说要南伐;下诏在扬、徐二州征民丁、招兵;又派广陵王拓跋羽持节安抚北方六镇,调精锐骑兵。准备得差不多了。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拜别冯太后的永固陵,带着文武百官,步骑一百多万从平城出发南伐。让太尉拓跋丕和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河南王拓跋干当车骑大将军,负责关右军事,和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他们一起镇守关中。临走时,太尉拓跋丕请求带宫人,孝文帝厉声骂:“打仗的时候别提宫里的事,不准乱请!”大军出城,一路上队伍整齐,浩浩荡荡,秋毫无犯,经过恒州、肆州,九月底到洛阳。当时深秋,老下雨,大军就地休息。好多鲜卑大臣不想内迁,但更怕南伐,只能跟着,不敢再反对,迁都就这么定了。

p>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迁都过程中,大批鲜卑人不断往内地跑,北魏政府又遇到新问题:鲜卑人是编发左衽,男人穿袴褶,女人穿夹领小袖衣服,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合中原习俗;而且新迁来的人初到洛阳,没房住,没粮吃,不擅长种地,心里还惦记着老家。要是不赶紧解决这些问题,各民族交往、经济文化发展就受阻碍,北魏政权也稳不住。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这些汉族士人支持下,迁到洛阳后,孝文帝立刻着手改鲜卑旧俗,全面搞汉化。

改习俗、汉化

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二日,孝文帝下诏禁止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少数民族都改穿汉人衣服,朝廷百官也穿汉族官吏的朝服。几天后,又下诏免迁户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政府给的土地上种地;他们里很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当禁卫军。正好这时候,萧道成的侄子萧鸾杀了海陵王萧昭文,自己篡位当皇帝,称明帝。消息传来,孝文帝骂萧鸾不忠不义,以此为借口,兴师问罪。他先派行征南将军薛真度打襄阳,大将军刘昶打义阳,徐州刺史拓跋衍打锺离,平南将军刘藻打南郑,分四路大举伐齐。十二月底,又亲自带三十万大军南伐,渡淮河到寿阳。寿阳防守严,魏军没攻下,只好放弃寿阳,沿淮河东攻锺离。第二年三月,孝文帝被迫撤兵。

北魏第七位皇帝-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七位皇长子)(图1)

太和十九年(495年)五月下旬,孝文帝从前线回洛阳,不管鞍马劳顿,马上召集大臣,商量禁绝胡语。六月,正式下诏:“不准用北方的俗语在朝廷上说,违抗的,免他的官。”当月,又下诏,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准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孝文帝还按古代《周礼》的制度,下诏去长尺,废大斗,改重秤,颁行全国。太和十九年(495年)八月,洛阳金墉宫建成,下诏在洛阳城里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九月,新都的工程差不多完工了,平城的六宫、文武都迁到洛阳。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书里说:“从代郡迁到洛阳的功臣旧族,姓有重复的,都要改。”于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拔拔氏改长孙氏、达奚氏改奚氏、乙奚氏改叔孙氏、丘穆陵氏改穆氏、步六孤氏改陆氏、贺赖氏改贺氏、独孤氏改刘氏、贺楼氏改楼氏、勿忸于氏改于氏、尉迟氏改尉氏,其余改的,数都数不过来。改姓后,鲜卑姓氏不再重复奇僻,和汉姓一样,鲜卑在汉化路上又进了一步。为了让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提倡鲜卑人和汉人通婚。他自己带头娶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这些汉族大士族的女儿进后宫,还亲自给六个弟弟聘媳妇:让长弟咸阳王元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的女儿,次弟河南王元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的女儿,次弟广阳王元羽聘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的女儿,次弟颍川王元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的女儿,次弟始平王元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的女儿,季弟北海王元祥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的女儿。六个王妃里,除了代郡穆明乐的女儿是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其余都是中原著名的汉族大士族。孝文帝还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里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给不同的官位、不同的特权。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让鲜卑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都发展了不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也小了,后来史书管这段叫“孝文帝中兴”。

平定反叛

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孝文帝去嵩岳,皇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元恂不爱学习,又胖,最怕洛阳热天,老想着旧都,总想北归;还不愿说汉语、穿汉服,赐的汉服都撕了,还是编发左衽,顽固保持鲜卑老习俗。中庶子高道悦多次劝他,他不但不改,反而记恨。孝文帝出巡给了他机会,他和身边的人合谋,偷偷挑了三千匹御马,想跑回平城,还亲手杀了高道悦。事发后,领军元俨派兵守住各宫门,没让他跑成。第二天早上,尚书陆琇骑马报告,孝文帝大惊,中途赶紧回洛阳,立刻见元恂,大发雷霆,数了他的罪,亲自打他,又让咸阳王元禧他们代替自己打了一百多杖,打得皮开肉绽,才拖出去,囚禁在城西别馆。十月,孝文帝在清徽堂见群臣,议废太子。十二月,废元恂为庶人,囚禁在河阳无鼻城。第二年四月,孝文帝去长安,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说元恂又和身边的人谋反。孝文帝赶紧派咸阳王元禧和中书侍郎邢峦带毒酒去河阳,逼元恂自杀,那年他才十五岁。

北魏第七位皇帝-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七位皇长子)(图1)

元恂被废的同一个月,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陆睿合谋,暗中勾结镇北大将军元思誉、安乐侯元隆、抚冥镇将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还有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镇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想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首领,起兵叛乱。元思誉是汝阴王元天赐的儿子,景穆太子的孙子;元业是平阳公元丕的弟弟;元隆、元超都是元丕的儿子。这些人大多是鲜卑旧贵后代,不满意孝文帝重用中原儒士,对迁都、改俗、改官服、禁胡语都反对。元丕甚至敢在朝会上穿鲜卑旧服,孝文帝看他老,也没强逼。迁都洛阳时,元隆、元超还想过劫持太子元恂留平城,割据雁门关以北的恒、朔二州,阴谋没成,但反心不死,这次又和穆泰他们搞更大的叛乱。

元颐假装答应,稳住穆泰他们,暗中把叛乱阴谋报告朝廷。时任城王元澄正病着,孝文帝马上叫他。元澄受命,快马加鞭,经雁门往北直奔平城(恒州治所)。先派侍御史李焕单骑入城,出其不意,告诉穆泰的同党,说明利害,叛党一下子就散了。穆泰没办法,仓促带几百人打李焕,没打赢,跑到城西,被抓住了。元澄彻底查办穆泰的同党,抓了陆睿等一百多人下狱,民间安定了;还把平叛的经过写成奏章报给朝廷。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正月,立皇子元恪为太子。叛乱平息后,孝文帝因为鲜卑旧贵和北方各族酋长怕热,允许他们秋天住洛阳,春天回部落,当时人称他们“雁臣”。

南伐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六月,孝文帝一行渡渭水入黄河,东回洛阳。回京第三天,就下令征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卒二十万,准备再次大举南伐。准备得差不多了,八月,孝文帝率六军从洛阳出发,让任城王元澄和仆射李冲、御史中尉李彪他们留守京城,让皇弟彭城王元勰暂管中军大将军。孝文帝带兵直奔襄阳,彭城王元勰等三十六军前后跟着,号称百万,声势浩大。兵到赭阳,留众将攻城,自己带兵南下打宛城,当晚打下外城。房伯玉带人坚守,魏军没攻下。孝文帝留咸阳王元禧他们打南阳,自己带兵到新野,又遭到齐新野太守刘思忌的顽强抵抗,到十月还没攻下。齐明帝赶紧派大将崔慧景带步骑二万多人增援襄阳。

十一月,南齐韩秀芳等十五将投降北魏,魏兵才在沔水北打了个胜仗。战争僵持到第二年三月,北魏终于攻下了雍州的南阳、新野、南乡等郡,刘思忌被杀,房伯玉被迫投降。接着又在邓城大败崔慧景、萧衍,斩首、俘获两万多人。孝文帝乘胜带十万兵围攻樊城,齐雍州刺史曹虎闭门自守。但涡阳一战,魏军败了,一万多人被杀,三千多人被俘,军资器械损失上千万。北魏赶紧调步骑十余万去援涡阳,才迫使齐军撤退。九月,孝文帝听说齐明帝死了,下诏说“礼不伐丧”,带兵回去了。路上得了重病,十几天不能见大臣,抢救了才转危为安。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一月,孝文帝风尘仆仆回到洛阳,虽然有病,还坚持上朝。南齐为了夺回雍州丢的郡,派太尉陈显达督率平北将军崔慧景的军队四万打魏,多次打败魏将元英,围攻襄阳以北三百里的马圈城四十多天,城里粮食断了,将士吃死人肉、树皮充饥,魏兵被迫突围,死伤一千多人。陈显达又派军夺回南乡郡,给北魏造成很大军事压力。三月初,孝文帝带病又一次离洛阳亲征,让于烈留守,右卫将军宋弁辅助。

早逝

孝文帝生病以来,彭城王元勰一直在身边伺候医药,昼夜不离,饮食必先尝再给他,头发乱蓬蓬,脸也不洗,衣不解带,睡不安稳。孝文帝久病心烦,容易发怒,侍臣稍微有点错,动不动就要杀。魏军到马圈城,和齐军相遇,孝文帝坚持亲自指挥战斗。三月底,孝文帝病情恶化,被迫北还,走到谷塘原,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初一,孝文帝崩在谷塘原的行宫,时年三十三岁。

孝文帝死后,彭城王元勰和任城王元澄秘密商量,怕孝文帝去世的消息泄露,南齐陈显达返兵追击,所以秘不发丧;走到宛城的时候才派中书舍人张儒奉诏叫太子元恪来,把孝文帝去世的消息公开。太子元恪到鲁阳后,才为孝文帝举行丧礼,正式即位,是宣武帝。五月,宣武帝葬孝文帝在长陵(洛阳湹水以西),庙号高祖。


上一篇: 北魏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他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北魏第五位皇上是谁啊) 下一篇:北魏第六位皇帝-他为什么主动禅位-献文帝拓跋弘 (北魏第六位皇上是谁)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