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也是一个人才-为何曹操会杀了他呢? (陈宫也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宫也是一个人才,为何曹操会杀了他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历史上真实的陈宫,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他出身于兖州当地的世家大族,懂谋略,且人脉广泛,他...
陈宫这人,其实挺有本事的,那曹操为啥最后还是把他给杀了呢?咱今天就唠唠这事儿。
历史上真实的陈宫,可不像《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只是个小县令。人家出身兖州当地的世家大族,脑子活络,还会来事儿,人脉也广。
他的成名作,就是帮曹操拿下了兖州。在这之前,曹操虽然是东郡太守,说白了,也就是袁绍手底下一个打工的,看着地盘不小,其实都是人家的。曹操虽然拉起了一支队伍,但没自己的地盘,根本没法真正发展。
陈宫看好曹操,就跑来跟着他干。当时兖州是刘岱的地盘,不过这位老兄有点“作”,自己把自己坑死了。当时青州黄巾军来犯,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非要亲自带兵去打,结果一通操作下来,大军还在,他自己倒死在乱军里了。一时间,兖州没了主儿。曹操看着兖州直淌口水,但他也知道,凭自己那点实力,根本不够格争。
虽然兖州群龙无首,但它的军力足够收拾曹操。好在有陈宫在,人家是兖州本地大族的能人,人脉这块儿拿捏得死死的。不仅让曹操得到了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还说服了济北相鲍信替曹操说话,最后曹操就成了兖州的新主人。
拿下兖州后,曹操打败并收编了青州黄巾军,实力壮了几十倍,总算算是一路诸侯了,有了逐鹿天下的本钱。

到这儿,曹操对陈宫那是感恩戴德,信任得不行。
事情要是这么发展下去,两人该成“最佳拍档”了。可惜,后来出了一系列事儿,俩人关系掰了。曹操能拿下兖州,靠的是当地世家大族的力量,他们更像是合伙人——曹操是董事长,这些士族是大股东。但处久了,矛盾就爆发了。
我们知道,曹操野心大,不可能接受这种“合伙”关系,他想让这些大族服服帖帖听他的。而世家大族那边呢,觉得曹操能当上兖州老大,全靠他们,所以没把曹操放眼里,老在他面前摆谱。要知道,曹老板发起狠来,汉献帝都得躲床底下去,何况是这些士族?于是曹操忍了又忍,直接抓了一大批士族,还杀了几个。
也就是说,曹操和世家大族彻底闹翻了。说白了,就是书生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后来这些世家大族反应过来曹老板是个狠角色,才不得不服软,双方才暂时和解。
当然,这都是表面功夫。作为大族代表的陈宫也发现,要是让曹操这么发展下去,他们这边的利益肯定受损。
他辅佐曹操可不是做慈善,也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既然曹操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那看来得请曹操“退场”了。
没多久,他找到了机会。
当时陶谦派人护送曹操的父兄回老家,结果护送的部将见财起意,把曹操父兄杀了,带着金银跑了。这下陶谦可惨了,本想和曹操搞好关系,结果得罪了这位“曹老板”。
曹操一怒之下,亲率大军讨伐陶谦,兖州的精锐全带出去了。
曹操刚走,当时担任东郡守备的陈宫就开始行动了。他先后说服了陈留太守张邈、张邈的弟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还有王楷这些人。
陈宫这脑子是真灵,几句话就把他们说动了,最后决定:背弃曹操,迎接吕布来兖州当老大。
因为有兖州世家大族配合,事情进展特顺利,整个兖州只有鄄城、范城、东阿3个县还听曹操的,其余郡县全响应陈宫。
这么着,吕布就成了兖州新主人。
曹操一听老家没了,那急得,哪还有心思打陶谦?招呼都不打就撤军了,陶谦算是捡了条命。
曹操带兵往回赶,在兖阳城和吕布军打了一仗,曹军大败,曹操也被吕布手下的小将抓住了。
谁知那小将不认识曹操,反而问“谁是曹操”,曹老板这演技绝了,想都没想就指着远处一个骑马的倒霉蛋说“那就是曹操”。小将放下曹操,去追那倒霉蛋,曹操趁机溜了。
后来曹操多次和吕布交手,都没赢。最后还是用计设伏才打败吕布,重新夺回兖州。
再后来,吕布占了刘备的徐州,刘备向曹操求助。曹操一看,打吕布、陈宫,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这时候的曹操兵强马壮,直接用人海战术把吕布打蒙了,最后生擒了吕布、陈宫他们。
曹操想招降陈宫,可陈宫宁死不降,曹操只好杀了他。不过他却供养了陈宫的一家老小。
到这儿,曹操和陈宫的恩怨就算了结了。
一般人觉得,曹操之所以供养陈宫家人,无非这么几点:
1、曹操念旧情。
曹操能发展起来,全靠陈宫,陈宫对他有大恩。既然招降不成,至少得照顾家人,表表心意。
2、曹操想收揽人心。
曹操志在天下,需要人才。世人知道他和陈宫关系差,要是连陈宫家人都供养,天下人才会更愿意来,他实力就能壮大,最终夺得天下。

3、曹操信守承诺。
《典略》记载,曹操抓到陈宫后,威胁他归顺。曹操用陈宫母亲威胁,陈宫说:“听说以孝道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别人母亲。”曹操又用他子女威胁,陈宫又说:“听说以仁爱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别人儿子。”陈宫算准曹操心怀天下才这么说,最后曹操答应照顾他家人,让他安心上路。曹操既然答应了,就得兑现。
恕我直言,以上这些说法,听着是那么回事,但仔细琢磨,基本都不靠谱。
1、曹操念旧情?这简直开玩笑了。
曹操和陈宫以前是不错,但兖州一战,曹操差点丢了命,这感情早没了。要不是陈宫,曹操哪会落魄到那个地步?能给陈宫个痛快已经不错了。
2、曹操收揽人心,有点道理,但不全对。
曹操确实要收揽人心,但不是天下人心,是兖州的人心。经过兖州之乱,曹操知道这些世家大族的能量,不敢再小看他们。但之前关系已经破裂,他想发展势力,需要这些世家大族配合。陈宫不在了,只能在他家人身上做文章,向那些世家大族示好。
3、曹操信守承诺?根本是个笑话。
曹操是要成大事的人,做派不拘一格,怎么会区区诺言放在心上?何况陈宫不在了,这诺言要不要执行,全看曹操心情。关于这个诺言,后面细说。
4、曹操不担心陈宫儿子报仇?也不靠谱。
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像曹操这种要做大事的,怎么可能允许威胁存在?所谓的想杀他的人多,请问那些人还有几个活着的?曹操可不会妇人之仁,因为对方是孩子就下不了手,话说也不用他动手,这些事都是下面人干的。
所以,通常的解读实在牵强。曹操供养陈宫家人,只是为了收揽兖州人心。既然敢供养,自然不怕陈宫儿子报仇——因为儿子已经被处理掉了。
我有两点理由:首先,正史记载陈宫死后,母亲由曹操奉养,女儿由曹操安排婚事嫁妆全包,但没提儿子。陈宫是世家子弟,在那个“无后为大”的年代,怎么可能没儿子?要真没儿子,好意思出去建功立业?赶紧续香火再说。既然有儿子,去哪儿了?当时曹操打吕布,陈宫儿子八成跟着他混,混乱的战场,悄咪咪解决几个人,简直不要太容易。陈宫儿子可能成了曹军士兵的军功,曹操才安心。
其次,关于曹操的承诺,《典略》是魏国郎中鱼豢写的,还是野史。鱼豢本人历史上无名,信誉没保证,他写这书的目的值得怀疑。既然是吹捧曹操,不该写他威胁陈宫,最后才定下约定吗?这反而像抹黑。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他特意写陈宫说“以仁爱治天下的人不杀别人儿子”,明显暗示曹操不会杀陈宫儿子。这么写,很可能是曹操杀了儿子,鱼豢在给曹操洗白。不然,他在魏国混不下去,书也得被禁了。
好了,结案。曹操不担心陈宫儿子报仇,是因为儿子已经被除掉了。供养家人,表面仁至义尽,实则权谋算计,还留下个谜案。
不管怎么说,是陈宫先对不起曹操的,曹操对他家人也算不薄。至于除掉儿子,换谁都会这么做。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也把李建成、李元吉家的儿子都杀了吗?这事儿在古代常有。除去这点,曹操善待陈宫母亲和女儿,其实挺不错的,乱世里也算半股清流(一股清流是刘备)。
就是不知道陈宫妻子后来怎么样了,毕竟史书没提。